腊月二十六,河南沈县老城镇南关村夏湾自然村,沈丘顾家馍第十八代传人顾东山和妻子孙玉娥分外忙碌。柴火灶前,两口子合力掀开直径近一米的大锅盖,满锅白白的馒头麦香味儿十足,和蒸汽一起升腾,豫东平原上的年味儿,就这样扑面而来。
“二十六,蒸馒头”,在豫东地区,腊月二十六蒸上一锅热气腾腾的年馍,是过年前的传统习俗。
传说顾家馍是四百多年前一个叫顾二别子的人发明的。面粉采用老酵头发酵,馒头呈葫芦状,经过防霉防裂处理和多道复杂工序,口感筋道甜美,据说进贡乾隆皇帝得到了“入口津甜香醇,回味绵绵不绝”的称赞。顾家馍充满了吉祥的寓意:葫芦形状象征多子多福;上面用桃木梳子压出“吉星高照”花纹,底部的太极阴阳纹则有避灾、免祸、驱邪的说法。顾家馍不仅是民间艺术,而且还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过贡献。1947年夏天,刘邓大军行进大别山途经沈丘县老城镇时,老百姓听闻部队粮草不足,纷纷拿出舍不得吃的“宝贝馍”慰问刘邓首长和子弟兵,至今仍被传为佳话。
沈丘县老城镇下湾村陈志刚老人正在蒸“顾家花馍”。
今年55岁的顾东山,提起顾家馍如数家珍。顾家馍特殊的工艺,一直在顾氏家族中传承。由于生意兴隆,不知从何时起,家族也开始雇用外姓人。现在镇上做顾家馍的几十家馍店,还有赵、陈等六个姓氏,但顾东山的店名气一直最大。经常有香港、北京、广州等大城市的人慕名而来。
“目前镇里有50多家顾家馍加工作坊,每至年关,还是供不应求。”老城镇书记张朝霞说,现在全镇共有56户群众从事顾家馍生产,带动1100名农民就业,年增收200多万元。
这段时间,顾东山和家人每天凌晨2点起床,和面2小时,发面6小时,手工把100多斤面团做成上千个葫芦形状的坯子,然后上锅蒸制。村头停了许多外地牌照的车子,都是等着买馍的。除了过年食用,离家时也好把家乡味道带在身边。“顾家馍就是我们的乡愁。”在老城镇出生长大,如今在外地工作的孙先生感慨地说。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