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战胜 一阵阵秋风卷起一堆堆黄叶,一场场秋雨带来一丝丝清凉。伴随着秋天的到来,又到了玉米收获的季节。走在乡间的路上,满眼是望不到边的玉米田,玉米叶已经发黄变枯,干巴巴地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一块成熟的农田里,传出马达的阵阵轰鸣声,伴随着卷起的一阵阵尘土,玉米收割机在欢快地奔跑着,到了地头,刚刚收获的黄灿灿的玉米粒像一粒粒珍珠一样倾泻在一大张篷布上。喜获丰收的老乡们拿着袋子,灌装、扎口、装车,不时响起阵阵欢笑声。那丰收的笑意,刻满了农家人的脸庞;那丰收的喜悦,也装满了农家人的胸膛。这种繁忙而又幸福的场景,一下子把我带回了儿时的时光。 那个时候还没有实现机械化,一家一户的几亩玉米全靠人工收获,男女老少齐上阵,忙碌、欢喜而艰辛。 收秋的早上,天刚蒙蒙亮,大人就开始吆喝小孩儿起床,准备下地掰玉米。这时,大人们会反复叮嘱我们这些小孩子,一定要穿上长袖衣服,要不然玉米叶子会把皮肤划起一条条红道子,一粘上水钻心地疼。可惜尚未睡醒的我们只顾着迷瞪,哪把父母的嘱托放在心上。 草草洗把脸,揉着惺忪的睡眼,边啃着馒头,边打着呵欠,踩着秋露,踏着晨霭,极不情愿地向地头走去。 太阳刚刚探出头来,野草叶上、玉米叶上,一颗颗露珠晶莹透明,给万物披上了一件水灵灵的盛装,平添了几分姿色。风一吹,便滚落在草丛之间,眨眼就不见了。这很有点唐朝诗人戴察在《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中描述的“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风摇愁玉坠,枝动惜珠干。气冷疑秋晚,声微觉夜阑。凝空流欲遍,润物净宜看。莫厌窥临倦,将晞聚更难”情景,可惜那时候只顾抱怨还没有睡醒就让下地干活,没有欣赏这美景的闲情雅致。 掰玉米其实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尤其对我们这些少不更事的孩子来说,是极不情愿的。刚开始我们还觉得很新鲜,呼啦啦钻进比人还高的玉米地里,从玉米稞上把玉米棒向下一掰,棒子就和玉米株分离了,随手往前面的玉米堆里一扔,这稞玉米的收获就完成了。嬉笑着、打闹着、比赛着,隔不太远堆成一个小堆儿,倒也不觉得太辛苦。家长不时地呵斥着小孩儿,反复告诫一定要掰干净,要留着点儿劲,后面的活儿还多着呢。因为玉米稞很稠密,漏掰玉米棒是经常的事,好在后面还有年轻力壮的大人拿着农具砍玉米秆,一般都会及时发现漏掰的玉米棒。 随着太阳渐渐升起,气温也在不断升高。一人多高的玉米密不透风,闷热的空气简直令人窒息。汗水像一条条小蛇一样在身上爬来爬去,因为没有穿长袖衣服,被玉米叶划破的手臂、胳膊钻心地痛,有几滴汗珠流到了眼里,难受极了。力气也不像刚开始时那样充足了,腰酸胳膊疼,胸闷头发晕,这时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等玉米掰完后,我们这些力气较弱的,就负责往麻包里装玉米,那些力气大的,负责把玉米装上架子车。装车也是要技巧的,必须前面稍重点,后面稍轻点,这样拉车的就可以把车把抬起来,不那么累;如果后面过重,就会把车夫架起来,使不上劲拉车。如果车装完后,发现前轻后重,车把压不下去,大人就把年龄小的孩子放在车顶上“压把”,由家里最强壮的劳力当车夫掌把,其他人在车后推着。一路上,架子车一辆接着一辆,金色的夕阳下,男女老少的脸上都挂满丰收的喜悦。每当这个时候,玉米丰收的场景就成了村子里最美丽的风景,给秋季的村庄带去了生机与活力。 你可不要以为拉回家就算完事了,后面的任务依然很重。吃罢晚饭,就到了剥玉米的时候。深秋的季节雨水还比较多,为了防止收回来的玉米发霉,必须赶紧挂起来晾晒,尤其收的比较湿的玉米,捂得时间一长就会发热霉变。因此,连夜剥玉米就成了最要紧的事。 吃罢晚饭,院里亮起灯,一家人围在玉米堆周围,小孩剥玉米,大人扎“辫子”。剥玉米和扎“辫子”看起来简单,其实也是有技巧的。就拿剥玉米来说,把外面的老皮剥掉,还要留几层嫩皮扎“辫子”用,一不留神就会把玉米皮全部剥掉,就没法扎“辫子”,只好摊开晾晒,既占地方,又费时间。最难的还是扎“辫子”,这个活儿一般都是有经验的大人干。左手抓住两个玉米皮,右手再拿起两个,像小姑娘扎辫子一样编在一起,但不能编完,还要留一部分,和另外的玉米棒编在一起,力度一定要到位,否则就会脱“辫”,那花的功夫就更大了。有经验的大人常常编得飞快,眨眼间一人长的玉米“辫子”就扎好了,然后挂在屋檐下或搭好的架子上,慢慢地等着晒干。有时为了赶时间,常常要干到深夜,剥得两手发疼,昏昏欲睡。架玉米垛也得讲技术,一层一层向上垛起,转圈的都是玉米穗朝外,风刮不倒,雨流不进。金黄的玉米棒子,颗颗粒粒像珍珠般排得整整齐齐,煞是诱人。那些“脱光衣服”浑身光溜溜的玉米棒子,就在太阳好的天气里拿出来,摆放在自家的场院里晒。晒干了,就开始进行脱粒。那时候没有机器,全靠人工一粒粒剥下来。先用冲子(一种辅助剥玉米的工具)在玉米棒中间冲开一条缝,然后就好剥多了,还可以用已脱完玉米粒的棒骨帮衬着剥。剥下来的玉米粒装袋背到场地上,晒干了收入粮仓。玉米棒骨堆在柴棚里,是农家做饭烧火的好材料。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和推广,现在大部分农户都采用机械收玉米,有的甚至在地头就把玉米卖给了玉米贩子,再也不用剥玉米、晒玉米了,那种秋收的忙碌和辛劳,也渐渐成了儿时的记忆。 但我们这些农村孩子,对收玉米有着太多深刻的记忆。一垛垛高大结实的玉米秸秆,一个个丰润饱满的玉米棒子,里面不知浸透着父母多少汗水和付出。一年四季,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地劳作,默默地耕耘,再苦的日子,有了玉米这些农作物的交替成熟和丰收,生活就有了滋味和盼头,生命也就在这碎琼乱玉般的感动中越过越瓷实,越过越踏实,正是有着这样一群甘于付出的默默无闻的耕耘者,我们的国家才有了发展的基础和底气,我们的中国梦才有了实现的信心和希望。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