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祭奠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氏的河南淮阳太昊陵庙会拉开帷幕。数以万计前来拜谒的游人、香客或许并不知道,他们从庙会上带走的一种叫“泥泥狗”的工艺品,竟然承载着远古崇拜,被专家称为中国原始社会的“活化石”。
距离太昊伏羲陵约5公里的淮阳县城关镇金庄村,是远近闻名的泥泥狗专业村,全村3200多人中有2800多人会做泥泥狗。记者专程前往,探寻太昊陵圣物——泥泥狗的前世今生。
走进村民任国和家中,就像走进了千奇百怪的物种世界,客厅里、走廊上,甚至办公桌上,都摆满了已经上彩的泥泥狗,人、兽、禽、鱼皆有。它们造型不一,或古拙,或虚幻、或怪异,黧黑的底色上,施以黄、白、红、青,记录着古人对“金木水火土”五行的认知。
记者发现,泥泥狗实际上大多不是狗,而是造型多样,以猴居多。任国和解释说,像泥泥狗中的人面猴,就是伏羲、女娲的形象,它臂长腿短,长有夸张的女性生殖器,这种亦人亦猿亦猴的变异造型,反映古人对生殖和祖先的崇拜。
“远古时代,物我不分,泥泥狗抽象、夸大、简约、浪漫,记录着远古时代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任国和说。
他介绍说,一些专家从人类学角度解读泥泥狗,如半人半猿的“人祖猴”,表现从猿到人的演变;“母子猴”,反映母系氏族社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现象;“猫拉猴”,表现古人已从“族内婚”走向“族外婚”;“独角兽”夸大的男性生殖器,已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产物,由单性崇拜发展到双性崇拜。
“上世纪70年代第一次见到泥泥狗时,我非常震惊,它太原始、太原生态了,泥土是远古人类最早使用的材料,通体黑色加上五彩是典型的东方色彩观,捏出各种与生殖崇拜有关的造型,表达人类最初的生命意义。”河南省群艺馆研究员倪宝诚说。
地处中原腹地的淮阳,是传说中太昊伏羲氏的定都和长眠之地,每年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这里都会吸引数以万计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前来拜谒。2006年,以“泥泥狗”为其组成部分的“太昊伏羲祭典”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淮阳泥泥狗艺人文化水平并不高,其捏制技术是艺人祖辈口传心授,凭感觉和记忆传授下来的。目前,金庄村的“泥泥狗”生产由一家一户的手工制作发展为合作社经营,产品也由原来的在庙会上出售,拓展到由经销商销往全国。
任国和的泥泥狗合作社联合了6户村民,一年的利润能达到20万,收入不菲。尽管如此,任国和依然对泥泥狗的传承充满忧虑。
“在我这里做泥泥狗的都是四五十岁的中年妇女。年轻人更愿意出去打工,挣更多的钱,几乎没有年轻人真正来研究和发扬这项技艺了。”任国和说。
任国和的梦想是建一个泥泥狗产业园,盖几间草房,摆一些老物件,把泥泥狗的传统风貌展现出来,同时能扩大生产,增加艺人们的收入,吸引更多年轻人来继承、创新和发展这项技艺。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