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如果朋友们有机缘游苏州,走进小巷,愿意寻觅那另一轮明月吗? 寻明月也不一定非得苏州的小巷不可,“天涯何处无芳草”,一个向善向美的人,随时随地,都可以将这句诗中的“芳草”改为“明月”。 ■ 刘放 短诗《断章》很多人都读过,各种版本的诗集在选“五四”以来新诗代表作中,几乎全部都选录了卞之琳的这首短诗。 短诗只有四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首短诗,原本是一首长诗中的一节,因为这四行是其中的精华部分,就干脆将之另立出来,使之成为一首短诗,结果简洁即为美,这首短诗如同一个“淡淡妆天然样”的美村姑,久久鹤立于新诗群,让人明里暗里倾慕不已。 写这首诗的诗人,是有明确的倾诉倾慕对象的,诗中的四个“她”,所指皆为苏州九如巷“张家四姐妹”中的老四张充和。 说起这条苏州小巷中的“张家四姐妹”,颇有故事。九如巷近年来很出名,不少外地来客都慕名要实地寻找一番。主要是因为这里有大作家沈从文追求张兆和的爱情故事。故事有点曲折,人物颇有个性,细节还极为鲜活。看过的人自然若有所得,感觉这条小巷很安静,很浪漫,也很苏州,到苏州了都想方设法要到此处一游。 小巷只有161米,慢步也只要两三分钟即可穿巷而过。因形状如钩,又传说元末张士诚兵败时宫女于此埋玉,得名钩玉巷。后来因同音错讹成了狗肉巷就恶俗了,狗肉上不了席面儿,在清乾隆时期就改成了九如巷,也是苏州话里钩玉的谐音,出典则是《诗经·小雅·天宝》中的“如山如阜,如冈如陵……”九个如字都是歌颂周文王的,字面也有“茫茫九派流中国”的气韵,吉祥而又有内涵,遂借用,很雅。 巷名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安徽合肥迁来的张武龄育有四女六子,皆极为优秀,尤其是四个女儿秀外慧中,被人称为“张家四姐妹”,她们基本上都是在这条小巷长大成人的,小巷就因此而出名。苏州文人叶圣陶赞叹一句:“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后来果然应验,这条巷子的四个女婿都幸福了一辈子。 四姐妹就像在河之洲的“关关雎鸠”,引得诗礼求凰者鱼贯入巷,以成全“君子好逑”的意境,故事由此展开。有的很顺,如大女婿昆曲名伶顾传玠,二女婿语言学家周有光;有的可就好事多磨了,如三女婿沈从文。这个三女婿的故事比较曲折,文学性挺强,人们乐于谈论。关键是乡下人出身的沈从文,学历不高,但才情过人,韧劲也过人,好像没有一场曲折的爱情委屈了自己似的。1929年,27岁的沈从文到上海中国公学任教,遇到19岁的苏州美女张兆和,一见钟情,于是情书轰炸,甚至不惜找她的闺蜜哭诉。但一开始张兆和还真是看不起这个湘西人,对情书不理不睬,甚至将诸多的情书上交给校长胡适。胡适看重沈从文的才华,非常开通,非但不处罚这个单方面发起进攻的当事人,甚至愿意做红娘,玉成好事,劝说她,人家老师如此“固执地爱你”,你就不能动动恻隐?张兆和的答复是:“我固执地不爱他!” 眼看不行,胡适只得回头劝说沈从文,强拧的瓜不甜,还是另觅芳草吧。偏偏沈从文有湘西乡下人的倔强与自信,连续三年情书不断,连离开上海到青岛执教,也将情书继续寄到九如巷,即便梦中人久久不冷不热也始终不放弃。终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梦想成真,叩开了九如巷的房门,更叩开了少女的心扉。 二姐张允和其实是投赞成票的,估计没少劝说三妹,当看到妹妹点头,她立刻给他发电报,电文过于简洁,“青岛山东大学沈从文允”。 “允”既有允诺之意,又是她张允和的署名,被后世称为“半个字的电报”。随后,这个当初固执得很的张家三妹,怕他看不明白,又自己专门去补拍了一封电报:“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兆”。这个诞生于苏州小巷的故事,可以视同为苏州小巷与青岛联姻的一段佳话。我是湖北人,与沈从文也算半拉老乡。有一年初夏,我从苏州出差到青岛,看到青岛的泡桐树都开满了紫色小喇叭样的花儿,我就想,九如巷的两封电报到青岛,这些紫色的小喇叭奏起欢乐的小调,不但会喧哗青岛,大约还会传遍湘西的山山水水吧? 卞之琳与张充和认识时,二人同处未名湖边的著名校园,应该很近。卞是江苏南通海门人,如今苏州南通建有大桥,汽车来回不过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也不远。但诗人卞之琳追慕张家四妹张充和,就如同隔了一条难以逾越的天堑。他一生也曾多次到过九如巷,与张充和也是朋友,但终于没有沈从文那么幸运。后来,张充和嫁了一位德籍汉学家。卞之琳在45岁那年,才在无望中成立家庭。 卞之琳与张充和,似乎接近诗人顾城的短诗《远和近》中的描述: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他一生写了很多信给充和,即使已经知道充和不会选择他,甚至在充和嫁人之后,仍然坚持写了很多信。他还收集充和的诗歌、小说,并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帮其结集出版。这不由让人想到他《断章》里“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的句子,在诗人眼里,自己仰慕的对象,就是一轮明月,一轮可望而不可及的明月;她不是生活中的明月,而是梦中的明月,照耀得梦境无比美丽。 九如巷与我谋职的报社不过一墙之隔,我常常在工余到这条小巷中踱步,想象着卞之琳诗中的明月之光,不觉就步入了“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意境。其实,这明月也并非诗人的专利,我们普通人也可以心中怀有明月的。我们有追求幸福的自由和权利,但实在追求不到手,也可以祝福他人嘛,也可以不仇富嘛,还可以不成亲人也不必成仇人嘛。这样,我们的梦中,就也可能隐隐约约多了一轮明月。就像哲学家金岳霖之仰慕林徽因,终生未娶,终生为邻,他一生似乎有些不幸,但不幸中也有大幸,那就是他终生都在另一轮明月下踱步,这又何其有幸! 由九如巷中的短诗,联系到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汉广》,有云:“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这是一首民间情诗,写一个砍柴青年追求一个女子而不可得的心情。诗中反复借汉水的宽、长和不可泳来比喻面对心仪女子的可望而不可及。当代诗人学者流沙河先生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发展,他从诗句中分析解构出这个砍柴青年得知心上人要出嫁了,他将永远无望了,但他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走极端,自己得不到就毁了对方,而是将痛苦藏在心中,从山上挑选上等的好柴,作为礼物送一对新人,“发乎情,止乎礼”,透过泪光遥寄祝福,我们的先民太了不起了。 外地来苏州的旅游者,如果能想到去小巷寻找感觉,我认定此君品位不俗。我没有丝毫贬低列入世遗的几大古典私家园林的意思。园林有园林的内涵,小巷有小巷的趣味。这么说吧,在我看来,苏州没有了园林,苏州还是苏州;而苏州没有了小巷,那苏州就不是苏州了。 苏州已故作家陆文夫生前喜欢静静独步苏州小巷,他的成名作就叫《小巷深处》,发表时他28岁,在苏州日报社工作,做摄影记者。一炮打响,他就由记者转身做了小说家。他日后的散文中也曾写到,在小巷中独步,感觉奇特……生活中当然不能缺少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形而下,但除此之外,还要有文学和艺术这种吃不能吃喝不能喝的形而上,方为滋润。前辈陆先生,就是撩开窗帷,给读者带来一轮心灵的明月。 如果朋友们有机缘游苏州,走进小巷,愿意寻觅那另一轮明月吗? 寻明月也不一定非得苏州的小巷不可,“天涯何处无芳草”,一个向善向美的人,随时随地,都可以将这句诗中的“芳草”改为“明月”。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