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一家艾草加工企业车间一角本报记者 于鸣 摄
核心提示:在国家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的经济宏观政策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持下,我市规下工业企业始终坚定发展信心,借“产业集聚区”的东风,主动转型升级,积极适应新常态下的经济形势,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
从低迷到求变
企业在转型中升级
近日,国家统计局南阳调查队对全市48家规下工业企业调查发现,我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与全国、全省众多企业一样,他们也经历了从低迷、阵痛到求变的发展过程。为改变“低、小、散”状况,许多规下工业企业在国家转型升级的各项优惠政策的带动下,通过自我调适和努力,初步实现稳步增长的局面。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为7719.64万元,同比增长了4.53%,主营业务成本为5506.65万元,同比增长了1.78%,利润总额为1286.64万元,同比增长了5.89%。
另外,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在48家企业中,认为本季度综合经营情况不佳的只有5家,占10.42%,预计下季度生产增速低于本季度的只有7家,占14.58%。由以上两项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规下工业企业当前运行情况总体比较稳定,并且对下半年的企业生产销售比较乐观。所以,当前南阳市规下工业企业整体发展还是平稳的。
市场小用工贵
制约企业健康发展
我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虽然通过转型升级实现了逐步发展,但制约规下工业发展的因素仍然不少。市场需求不足、用工成本上升过快成为规下工业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在48家调查企业中,58.33%的企业认为市场需求不足,54.17%的企业认为用工成本上升过快,22.92%的企业认为原材料成本高,18.75%的企业认为融资困难,16.67%的企业认为资金紧张,4.17%的企业认为招工难。
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各行各业都处于调整转型中,投资力度减少,增速放缓,进而导致整体市场活跃度下降,市场低迷、需求不足。而我市的规下工业企业作为小微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品处于整个产品链的下端,对上游行业的依赖性较强,而在当前上游行业增速放缓的背景下,直接导致规下工业企业的产品市场收窄,产品销售压力增大,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行。
用工成本上升过快也对规下工业企业发展极为不利。随着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逐渐丰富,人们对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生活成本也随之提升,这就导致人们对工作报酬的期待更高了,其直接表现就是整体社会用工成本的提高。
社会用工成本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对于规下工业企业来说,由于自身规模小、资金短缺、市场竞争力弱,当前用工成本的增加速度超过了企业的利润增速,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压力,加大了企业的经营负担,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健全服务体系
引导企业做大做强
规模以下工业虽然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较小,但其在解决劳动力就业、满足和方便群众生活、实现居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调查建议,政府部门要提高执行力,加大改革力度,推动规下工业企业“浴火重生”。
面对当前产能过剩、市场混乱的规下工业企业,政府主管部门需要提高执行力,严格落实国家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的宏观经济政策,加大供给侧改革,对各行业的规下工业企业进行彻底整顿。企业自身应积极转变思路,创新企业模式,努力适应新常态,才能在这一轮经济改革中生存下来。传统的企业要把传统的经营环节由一个企业承担变成几个企业承担,在企业管理、产品研发、车间生产、市场拓展等都有相应的企业公司承担,这样就将原先一个企业承担的压力和风险分到几个企业承担,不仅能降低了风险,而且能提高每个环节的效率和质量,进而实现“双赢”、“共赢”。
另外,调查建议应积极构建行业集聚平台,实现小企业的“大优势”。政府主管部门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各行业协会根据本地的规下工业产品类别建立相应的行业集聚平台,将本地同类小微企业都凝聚起来,将各个企业的小溪流汇聚成大江河,形成集聚优势,打造统一品牌,进行集体研发、统一宣传、集中管理、分体生产、合力销售,这样不仅能降低企业投入、分摊企业风险、避免恶性竞争,还能打响产品品牌,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努力推动规下工业企业向好向快发展。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