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瑜珊 历史的分量,有时要以厚度而非长度来衡量。 新县,这座因刘邓首长签批而获名的小城,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斩浪前行,用40载的时间快速崛起,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以人为本的发展之路。 叩响历史的大门,探寻过往的沧桑。改革开放之初,新县的发展一度落后于时代步伐,主要经济指标“三不过一”:地区生产总值不到1个亿、财政收入不到100万、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100元,全县82%的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在全省排序倒数第一。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新县也和新中国一道扬帆起航,与改革开放的节奏完美共振,成功创造了从“一穷二白”到“百花齐放”的辉煌成就:至2017年底,县域生产总值增长了168倍,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了520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5倍、137倍。2017年度全省县(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评价综合排序中,新县跃居第12位,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 40载沐风栉雨,40载砥砺奋进。历届县委、县政府和几代老区人继承和发扬“28年红旗不倒”的大别山精神,不忘初心,接续奋斗,开启了老区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性转折。2018年8月8日,河南省政府正式宣布新县退出国家级贫困县,新县成为信阳第一个“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也是鄂豫皖大别山区屈指可数的两个脱贫县之一。 喜看今日之新县,生态环境持续变优、产业发展量质齐增、城乡建设亮点纷呈、民生福祉日益增进,红色更红、绿色更绿、特色更特、满眼都是新。 厚植生态底色 ——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 12月10日,新县香山湖管理区水塝村老支书彭以祥冒雪在村旁的山林里穿梭,作为村级林长,这是他每天必做的“功课”,风雨无阻。他说,只有亲自看了,心里才踏实。 新县是个以林为主的山区县,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全县林地面积188万亩,森林覆盖率76.7%,植被覆盖率达95%,群山环抱、绿意盎然的村落随处可见。2018年,为保护好这些大自然馈赠的珍贵财富,新县在全省率先推行县、乡、村三级林长制,以严苛的制度责任体系把牢生态红线,护航绿水青山。 对老区而言,良好的生态是最大的优势和最宝贵的资源。所以,“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早已是新县全县上下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翻看5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绿色发展”一直是新县发展的“关键词”和“主题曲”,从中,我们看到了“两山”理论在老区新县的一步步践行—— 提出创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编制生态文明示范县规划纲要和生态环境状况蓝皮书,启动建设大别山(新县)国家公园,把全县当作一个大公园来打造; 连续三年在全县开展严厉打击规范土地和建设市场、严格矿产资源开发、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行为、河道采砂和建筑渣土四项综合整治; 出台新县加强林政管理23条,对天然林、公益林实行永久性的商业禁采、禁伐、禁改措施,全面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对2056棵古树名木挂牌保护,把全县99.1万亩公益林全部纳入森林保险; 大力推进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兰山国家森林公园、香山湖国家水利风景区、香山湖国家湿地公园、郭家河省级湿地公园、长洲河省级湿地公园和大别山省级地质公园“一区六园”建设; 实施“美化大别·绿满山河”国土绿化行动,全域打造城乡绿道、景观通道、生态廊道,让城乡有看不完的美景、享不尽的绿色…… 2016年,中央环保督导组组长王万宾到连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督导,途中下车掬水而饮,盛赞说,我们环保的终极目标能达到新县这样就行,所有的水捧起来就能喝,喝到嘴里就是甜的。 全年空气优良天数350天以上,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达2.2万个,主要河流水质达到国家二类标准,是全省水源、大气、土壤和生态环境全优县区;国家生态县、国家级生态保护和建设示范区、中国天然氧吧、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一个个喜人数据、一张张烫金名片的背后,是“视山如父、视水如母、视林如子”的生态保护理念在新县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生态优先战略呵护着诱人“蓝”、蓬勃“绿”,青山绿水、蓝天红城成为美丽中国的“颜值担当”。 推动产业转型 ——既要强县又要富民 雪后初晴,享有“中原银杏第一村”之美誉的新县千斤乡杨高山村更显出一种古朴而原始的气息。漫步其间,听鸟儿啼鸣,站在坡顶,望连绵山峦在晨风里化作一抹浅蓝,令人见之忘俗。 不久前,这里作为主会场举办了2018年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联赛(河南·新县站),来自全国各地的4000余名运动员与登山健身运动爱好者,沿着金黄的银杏小道,领略五彩斑斓的秋日风光,品读原生态村落的古朴幽静,在奔跑中感受“山水红城、健康新县”的独特魅力。 作为河南省首条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全国首条智慧步道,大别山·新县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于2016年11月启用后,一系列国际、国内体育赛事便与老区新县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系列健康主题赛事带动下,新县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培训、休闲康养等产业一步步融合发展,为全域旅游特别是乡村旅游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越来越多的像杨高山村这样的特色村落焕发新生,“九镇十八湾”正在不断示范带动着广大乡村发展旅游产业、实现乡村振兴。 2017年,新县被评为中国体育旅游目的地。当年,该县接待游客468.9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3.25亿元,旅游及相关产业带动32个村3200余户11000余名贫困群众实现了脱贫。 上世纪80年代,依靠25.8万元的扶贫贷款起家的河南省信阳羚锐制药厂,因改革开放而兴,从最初的一个深山小厂,到30年后的今天,发展成为以制药和医疗器械为主业,同时涉足保健品、食品、中药材种植等行业的全国橡胶膏剂药业中的首家上市企业, 创造了新县工业发展的奇迹,也折射出新县大健康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奋斗历程。 2017年12月29日,伴随着“铛”的一声锣响,河南新林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原股权交易中心交易板成功挂牌。当年,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9813万元、利税2788万元。不仅如此,通过建立可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企业还通过产业辐射带动全县17个乡镇、茶农3200余户,每户年均增收4000元,真正成了茶农们的“钱袋子”。 虽已入冬,但新县毅辉智能制造产业园里却春意融融,完全智能化的生产线打破了人们对装备制造是“笨、粗、重”产业的传统印象。这里生产时最多需要4个人:中控室里1人、调度室里1人、生产线上2人。企业负责同志介绍说,以往的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也低,装一火车运出去挣几万块钱,现在走“高、精、尖”的路子,可能一手提箱数量的精密元件,毛利就几十万。 始终坚持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方向,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转化为民生福祉,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依托着老区的资源优势,新县趟出了一条绿色崛起、创新发展的路子,着力培育的医药制造、农副产品加工、智能制造和文化旅游、健康健身、休闲养生“四个一百亿”产业集群效应已渐入佳境。 今天,行走在新县这片土地上,我们处处能够感受到大健康产业给老区带来的勃勃生机。 城乡融合发展 ——既要城市美又要乡村俏 12月11日,离家多年的扶刚从北京返回家乡新县,进城后没有急着回家,先连上手机WiFi,然后租用了一辆共享单车,沿着“一河两岸”景观带缓缓骑行,悠闲地品味着家乡的变化。小潢河波光粼粼,休闲公园典雅精致,步步皆风景、处处有文明。扶刚不由感慨,怪不得老家亲友一打电话就夸,果然是“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 扶刚犹记得80年代自己离开家乡时,新县县城总面积还不到3平方公里,人口不足3万人,提起这个狭小与落后的豫南小山城,人们总是无奈地用“一个灯泡照全城,一个喇叭响全城,一支纸烟转全城”来嘲讽。 时光如白驹过隙,短短几十年,新县人民的生活就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与此同时,新县也在大手笔改造老城、开发新区,城市建管水平日益提高,城市面貌日益优化、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城区面积扩大到17.5平方公里。 看今日红城新貌,潢河路、京九路、望城路……路路通南北;高架桥、铁索桥、彩虹桥……桥桥贯东西;桂花园、爱心园、心弦园……园园皆春色;英雄山、将军山、花果山……山山有美景,潢河橡胶坝蓄水成湖,沿河观景台巍然耸立,WiFi信号全城覆盖,八月桂花满城飘香,已然成为红绿相宜的宜居魅力之城。 在新县,城有城的美,村亦有村的俏。 “怎么也没想到,短短一年间我们村变化这么大,这日子过得比城里人都舒坦!”12月12日,新县箭厂河乡油榨村肖家湾将军文化广场上,一场异彩纷呈的农村群众性文艺汇演正在进行中,63岁的老党员吴新和一边敲着大鼓,一边同记者分享着内心的喜悦,脸上堆满了幸福的笑容。 同西河湾、丁李湾等早已远近闻名的古色乡村一样,“将军村”肖家湾的变迁得益于持续推进的美丽乡村建设。 2013年以来,新县不断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制定《美丽乡村生态新县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整合省财政“美丽乡村一事一议”奖补、传统村落保护、乡村旅游扶贫等行业部门扶贫资金,同时县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累计投入近4亿元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至今,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覆盖率达到100%,建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达标村128个,其中示范村61个,30个村被评为省级生态村,60个村被评为市级生态村,17个乡镇全部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乡镇、省级以上卫生乡镇。 城乡“外在”形象的改善,激发了群众对“内在”精神的追求。 从拥堵不堪的城镇街道,到井然有序的公共交通,从城区服务群众的“红城驿站”,到每个乡村都兴办的“幸福驿站”,从大操大办的婚丧嫁娶,到文明简约的乡风民俗……文明建设不断滋润着这方热土,让红城新县更加璀璨夺目。 全国文明县城“三连冠”、国家卫生县城“四连冠”、国家园林县城“三连冠”、全国双拥模范县“两连冠”、全国外派劳务基地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最佳森林康养目的地……10多项国家级荣誉彰显着山水红城的独特魅力。 增进民生福祉 ——既要民生高度又要民生温度 “上大学的那几年,是家里最困难的时候,哥哥车祸去世,嫂嫂改嫁,留下一个小侄子,父亲患青光眼没钱医治,被摘去左眼,母亲又查出了肺癌,我从学校回家后连返校的路费都没有,更不用说学费了。那时候,我们家真可以说是病无所医、学无所教、幼无所育、老无所依、住无所居。”新县周河乡西河村女孩儿张倩说。 2014年1月,张倩家被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除了享受低保等政策外,包联部门每年资助张倩近万元学费。“毕业后我参加了特岗教师考试,成为新县泗店乡初级中学的一名英语老师,每月能领到2633元的工资。”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去年,张倩家与新县一道脱贫“摘帽”,爸爸也带着小侄子住进了县城的廉租房,他们家住有所居了。 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个家庭的命运变化映照着一个地区的沧桑巨变。 1983年,新县尚有82%的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经过国家三轮扶贫开发,到2014年实施精准扶贫时,全县仍有建档立卡贫困群众12308户、41829人,贫困村73个,贫困发生率14.9%。为确保“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新县合力攻坚,排难而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2018年8月8日,正式退出贫困县时,该县贫困发生率已降至0.97%,老区人民阔步踏上小康路,昂首走进新时代。 四十年白驹过隙,蓦然回望,病有所医、劳有所得、学有所教、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已在新县一步步成为现实并且获得新的发展,这背后,是持续刷新的民生刻度,是不懈追求的民生高度,更是直抵人心的民生温度。 “有了就医优惠卡,现在去医院看病不但能免挂号费,还能享受先住院治疗后结算的服务,确实解决了我们的实际困难。”昨日,在新县人民医院内拿着贫困户就医优惠卡就医的赵新荣对笔者说。如今在新县,拿着就医优惠卡看病就能享受优惠,拥有健康保健工具包就能实现家庭理疗,早已不是新鲜事了。 “以前我在郑州的餐馆打工,不单苦还挣不了钱。现在在县里干月嫂每月挣上5000多,还能顾家。”谈起“红城月嫂”培训,吴卫洁满面笑容。早在2016年4月份,新县县委、县政府就开展了免费月嫂培训,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大别山红城月嫂”品牌逐渐建立。同“红城月嫂”培训一样,“乡村民舍”“旅游红管家”等一大批结合新县实际的针对性培训,让贫困群众掌握了一技之长,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创业,用辛勤的汗水圆梦小康。 据统计,近年来,新县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持续保持在七成以上,民生领域“堵点”正在打通、“底线”加紧筑牢,“难点”开始破题、“保障网”更为牢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40年前潮起东方,风雨兼程;40载间波澜壮阔、激情澎湃。新县,这座古老而年轻的豫南小山城,在改革浪潮中被雕琢得越发闪亮。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