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杨绪伟 见习记者 韩坤灿 商城,一个享誉古今的歌舞之乡;商城,一座魅力四射的艺术之城。 2011年、2014年,商城县连续两届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8年再一次成功申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河南省唯一以县为单位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有3个乡镇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厚重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俗文化与丰富的红色文化,构建起了一代代商城人求真向善唯美的心灵家园,也成为全县人民决胜全面小康、共筑中国梦的持久内在动力和强大精神支撑。”商城县委书记李高岭如是说。 歌舞荟萃 “山歌本是古人留,这山传到那山头。前人唱来后人应,千年万载总不丢——留在世间解忧愁。”悠扬的歌声,从商城县长竹园乡街道的一栋居民楼里传了出来。 歌者黄宪,是“商城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妻子范学荣是“放蝴蝶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在一旁翩翩起舞。 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的商城县,有“吴头楚尾”之称,文化厚重,文艺繁荣,是豫南闻名的“歌舞之乡”。 “民歌就是商城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据大别山民间歌舞传承中心负责人李鸣凤介绍,目前已搜集、整理出的商城民歌有七八百首,有号子、山歌、田歌、灯歌、叙事歌、小调、经调等,词句生动,曲调优美,商城民间歌舞创造过6次进京演出的辉煌,据民间小调改编的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从这里唱到全国。 不仅仅是商城民歌,该县的火绫子、花伞舞、皮影戏、花篮戏、丝弦锣鼓、民间传说、民间故事也同样久负盛名,民风民俗别具一格,隽永淳厚,在历史长河中喷珠溅玉,在中州大地上流光溢彩。 “我们坚持‘山水为体,文化为魂’的文化发展理念,将丰富的文化底蕴‘挖掘出来、传承下来、提升上来、普及开来’,让‘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软实力助推商城发展高质量。”该县县长周哲坦言。 据了解,商城火绫子、商城花篮戏、商城花伞舞、商城放蝴蝶、商城民歌、商城丝线锣鼓、商城毛布底鞋制作技艺等7个项目,被公布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市级非遗项目达29个;有国家非遗传承人1人,省级非遗传承人9人,建立起了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络。与此同时,还培育形成了商城剪纸、商城叶雕、商城烙画、商城根雕、商城奇石、商城刺绣等新的特色民间文化产业,其中“商城剪纸”“商城叶雕”还曾远赴加拿大、斐济、新加坡等十多个国家展出,中国民间艺术大师余贵明、朱华梅成为国家、地区间文化交流的使者,被信阳师范学院聘为客座教授。 功能齐全 2018年1月,由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举办的第七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表彰会在北京召开,商城县文化馆作为河南省唯一一家县级文化馆获此殊荣,这已是该馆第二次上榜。 在此之前,该馆还曾荣获“河南省先进文化馆”、河南省“百城万场”先进集体、“春满中原”春节系列文化活动先进集体、河南省“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等20多项殊荣。 “为了保证文化馆的正常运转,县财政年拨付事业经费在160万元以上。”商城县文化馆馆长李建刚告诉记者,该馆业务涵盖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摄影、文学创作等近20个艺术门类,馆内80%的面积用于辅导培训和群众文化活动,馆属公共文化设施的数量、种类、规模以及布局,基本满足了城乡居民开展文化活动的需求。 商城县图书馆,是该县又一“国家一级馆”。与文化馆、图书馆一路之隔的商城县文化广场则是该县的新地标。广场中央巨大的工农红军红旗雕塑,是红色文化深深扎根这方土地的象征。广场南侧的商城县影剧院恢宏大气,作为县级影剧院,全市唯一,全省领先。 “这些文化场馆、设施都是近些年刚刚建成和投入使用的,现在成了我们市民最喜欢娱乐的地方,真正的是民心工程、惠民工程。”该县赤城街道的林先生伸出大拇指点赞道。 加大投入,夯实基础。与城区相比,基层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更是该县文化事业布局中的“大手笔”。 据统计,该县已建成乡村综合性服务中心350多个,乡村覆盖率近100%,休闲文化广场500多处,美丽乡村示范点500多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其中河凤桥乡综合文化站荣获“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基层文化站”称号,初步构建了一套功能齐全、网络完善的公共活动服务体系。 “近年来,我县先后投入资金1.1亿元大力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完善农村文化设施和活动场所,彻底改善了文化工作环境和条件,为群众文化活动构筑了平台,也有力地推进了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建设,成果丰硕,意义深远。”该县财政局局长何秋彦说。 形式多样 在商城县的城市社区、乡镇村组、田间地头,活跃着这样一支文艺演出队:他们以田野为舞台,以蓝天为背景,随时随地为群众演出,被亲切地称为“老百姓自己的文艺宣传队”。 “这是我们县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乌兰牧骑队员回信精神,新成立的‘红色文艺轻骑兵’。”该县文广新局局长雷晓明自豪地告诉记者,他们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将党的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给群众,已经成为该县基层文化服务活动的一张名片。 今年以来,该县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已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迎新春、下基层、送春联、送节目、进万家”文艺志愿服务活动、“红旗引领扶贫路,我们一起奔小康”脱贫攻坚宣讲巡演、“快乐星期天”主题文化活动、“不忘初心跟党走、合力共筑中国梦”喜庆党的十九大系列文化活动等200多场次。 无处不在的民间文艺宣传队,则是该县文化服务的另一道靓丽风景。该县共培育发展了49家民间演出团体、76支民间表演团队、21家舞蹈艺术学校和艺术中心,开展各类文艺演出300余场次,受到了群众的广泛欢迎。 “不仅可以看到县里文化下乡送来的精彩文艺演出,随着村里各项文化设施的建设使用,咱群众也经常自发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现在跳舞、唱歌、健身的多了,抽烟、打牌、酗酒的少了,乡风更文明,人也更精神。”对比文化建设给村里带来的变化,该县吴河乡清塘坳村支部书记徐生华连连叫好。 为了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需求,该县整合各类文化资源,组织实施了舞台艺术送基层、百姓宣讲直通车、中原文化大舞台、戏曲进校园、戏曲进农村、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书香商城”全民阅读、“三区”人才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等文化惠民工程,受益群众超百万人次。“幸福商城广场文化活动”被评为河南省首届“群星奖”优秀公共文化服务项目。 该县还创新服务方式,免费开办音乐、舞蹈、书画、摄影、民间工艺等各类培训班,运用阵地服务、流动服务、数字服务等形式,将群众“要文化”和政府“送文化”结合起来,把文化大餐送到千家万户,进一步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智志双扶 “真是贫困户,大家来帮助;想当贫困户,很难有出路;争当贫困户,永远难致富;抢当贫困户,吓跑儿媳妇……” 11月24日,由商城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县委宣传部主办,县文广新局承办的“红旗引领扶贫路,咱们一起奔小康”脱贫攻坚战百日巡演活动,在该县双椿铺镇龙堂村精彩上演,吸引了附近十里八乡的群众前来观看。 小品《懒汉脱贫》、《三个媳妇》、火绫子《扶贫攻坚捷报传》、山歌剧《精准扶贫进茶乡》、歌伴舞《第一书记》等节目,引来观众阵阵会心的掌声和笑声。 “节目又好看又好懂,给俺们这些贫困户提了醒,鼓了劲儿,也吃了定心丸。有党和政府的这些好政策,有各级领导和大伙儿的帮助,咱自己也应该撸起袖子加油干,争取早日光荣脱贫。”现场观看节目的贫困户老胡激动地说。 “我们鼓励广大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结合脱贫攻坚中的好人好事、典型模范、创新举措、成功经验,创作扶贫主题优秀文艺作品,破除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充分发挥文化的教育引导激励功能,助力脱贫攻坚。”该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强介绍,作品多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歌舞、快板、小品、小戏等为主,以及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花伞舞、火绫子、花篮戏、大鼓书等形式呈现,激发贫困群众“我要脱贫”的内生动力,寓教于乐,成效明显。 该县积极推进文化活动场所免费开放,举办脱贫攻坚摄影展,开展移风易俗倡文明新风活动,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农村捐赠图书3万余册,赠送各类文化器材800台(套),在扶贫扶志的同时,实现了“富脑强能”,智志双扶。 发展文化产业助力贫困群众增收,是该县实施文化扶贫的又一重要举措。该县依托金刚台、黄柏山、观音山、汤泉池等重点景区的“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宗教文化、养生文化”,以“旅游+”模式发展文化旅游,直接带贫500多户,发展餐饮、购物、娱乐等第三产业惠及贫困群众3000余人。以乡村节庆文化、民俗文化、农事文化为内容的“大美里罗城民俗文化节”、“大别山插秧节”、“快乐老家长寿节”、大别明珠田园旅游综合体等乡村文化旅游,惠及周边3万多名群众。通过西河旅游、三多堂毛布底鞋、飞亚羽毛等重点文化企业和民间叶雕、根雕、剪纸、烙画等传统手工艺带贫增收,以吸纳用工、合作经营、入股分红、入园经营等方式,带动群众增收7000余人次,文化产业已成为该县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的重要引擎。 如今,商城文化品牌叫响全国,文化设施遍布城乡,文化服务普惠群众,文化产业方兴未艾,文化扶贫提振精神……这座豫南文化之乡,正以文化为笔,书写着老区人民奋进新时代的精彩华章。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