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倩 近年来,随着健康观念的提升,消费者越来越希望购买到健康的食材。有机食品完全遵循自然生长规律,不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和转基因种子,能确保“零农残”“零污染”,非常自然地受到消费者欢迎。然而,贴上有机的标签就真的货真价实吗?食品包装上可以溯源的二维码真的可靠吗? 事实上,消费者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央视今年5月在某超市的调查显示,有机蔬菜销售时存在很多套路。部分商家将有机蔬菜和普通蔬菜混卖;部分蔬菜按照有机认证标志和有机编码追溯到的几个农场却不生产这些蔬菜,而且还发现了大量的化肥、尿素和复合肥;一些种植基地没有包装加工的场所,蔬菜包装在距离基地很远的包装地进行,存在普通菜冒充有机蔬菜的嫌疑;更为重要的是,几种被送至权威检测机构检测的带有“有机标”蔬菜,均检测出农药残留。这表明,有机蔬菜销售虚假标称、鱼目混珠的现象客观存在。 这种现象的产生首要原因是利益驱使。有机食品虽然价格高,但由于生产过程管理严格,耗费大量人力,生产成本也很高,但是用普通食品冒充有机食品,生产成本就会低得多。目前,许多消费者判断有机蔬菜全靠感觉,这显然难以分辨,但为了吃到货真价实的菜再送去专门机构进行检测也不现实,这就给不法商家提供了可乘之机。 监管机制不够完善,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又一重要原因。据了解,监管主要依赖认证机构。目前,我国的有机食品认证由第三方机构完成,但是这些认证机构同时也是商业机构,需要营利,这就有可能产生认证机构自律不足,商家花钱买认证的问题;在认证流程上,我国对有机蔬菜的认证是先认证,后生产,这可能会产生认证之后疏于过程管理的现象,不符合有机蔬菜全过程管控的要求。 目前,虚假标称有机食品的问题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日前,有媒体对2006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6.0%的受访者购买过有机食品,50.5%的受访者不能分辨出哪些是有机食品;69.9%的受访者觉得“有机食品”名不副实的现象多;69.9%的受访者建议认证机构要在事前、事中、事后每个环节都严格审查监督。面对如此旺盛的消费需求,如何打消消费者的不信任感,让消费者能够安心购买,正成为有机蔬菜行业和监管部门亟需解决的问题。这不仅需要商家从长远利益出发,切实做好行业自律,更需要监管部门加强监管,让监管流程看得见,监管结果被信任。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