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何 可)原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制造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促进我国原材料产品质量提升,日前,工信部、科技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4部门正式印发《原材料工业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要求,到2020年,我国原材料产品质量明显提高,部分中高端产品进入全球供应链体系,供给结构得到优化。《方案》把原材料工业分为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和建材等4个细分行业,并提出具体的目标。 其中,钢铁行业要求通用钢材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可靠性和耐久性明显提高,高性能钢铁材料的批次稳定性和一致性稳步提高,钢材产品实物质量达到国际水平的产品比例超过50%。海洋工程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用高端钢材的研发和产业化取得积极进展,每年突破3~4个关键钢材品种。 有色金属行业要求,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用有色金属材料质量均一性提高,中高端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增强。有色金属产品整体质量水平提高,航空铝材、铜板带材等精深加工产品综合保障能力超过70%。 石化化工行业要求,大宗基础有机化工原料、重点合成材料、专用化学品的质量水平显著提升。攻克一批新型高分子材料、膜材料以及高端专用化学品的技术瓶颈。烯烃、芳烃等基础原料和化工新材料保障能力显著提高。绿色产品占比显著提高,新型肥料比重提升到30%左右。 建材行业要求,工业玻璃、先进陶瓷、人工晶体材料产业化取得明显进展,高性能无机纤维及其增强复合材料质量大幅提高,石墨烯材料生产达国际先进水平,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建材部品化加速推进,水泥、平板玻璃质量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矿物功能材料品种日益丰富,绿色建材在新建建筑中应用比重达到40%。 《方案》要求,完善标准供给体系。提高标准的先进性、协同性、引领性,突破关键共性技术,优化质量控制技术,加快技术成果转化。组织开展原材料重点行业、重点产品质量分析,加强 与国际领先产品的对比研究,找准比较优势和质量短板。加强质量基础技术研究,支持企业以国际先进质量标准为标杆,加强质量提升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支持原材料工业领域国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 《方案》提出,要开展质量分级评价,推动质量分级与产品标准、计量测试、检测、认证技术的有效衔接,鼓励围绕应用需求、重点产品质量分级等制定团体标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质量检测和认证资源的整合优化,每个行业重点培育1~2家从事质量分级评价的认证机构,推动建立主要原材料产品质量分级发布机制。 《方案》提出,要打造质量竞争型产业集群。在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等产业聚集区开展产业集群质量提升行动,培育质量竞争型产业集群。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若干个产业基础、研发资源、配套能力和市场条件较好的原材料产业集群,推动我国原材料产品进入全球高端供应链体系,打造一流的原材料产业集群区域品牌。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