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女儿祝贺老爸老妈钻石婚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宋利彩 ■ 实习生 蒋楚珊 北京,中海枫涟山庄一所明净简雅的居室内,83岁的王慧智老人在几位女儿的陪伴和照顾下,尽享黄昏的宁静与安详,每日畅饮天伦之乐的甘露。 正是这位无比幸福的老人,日前出版了50余万字的教育文集——《琢玉成器》。这部著作集中展现了她近半个世纪以来有关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的实践及思考成果。 王慧智老人不仅是教育的研究者、书写者,更是家庭教育的成功实践者:她的五个女儿以及孙辈共八个家庭中,有八位博士、两位硕士、两位大学生,四位教授、三位博硕生导师……子孙们不仅仅是学业有成,更可贵的是乐观向上、爱岗敬业,孝敬长辈、友爱和谐。不仅自身独立,也乐于服务社会、甘于奉献。 王慧智老人近日在接受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采访时谈到她一生所执着的家庭教育,仍然颇为动情。 严以治家 曾经,王慧智的家庭也矛盾丛生。王慧智一生疼爱丈夫、孝敬婆婆,但他们最初在5个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却分歧不断。王慧智主张孩子要孝,吃什么东西要先给奶奶。但奶奶却说“我不要,我可不馋,不跟孩子争嘴”。王慧智给婆婆讲道理:“这不是争嘴,是让孩子养成孝敬老人的习惯。”婆婆年轻寡居,独自支撑家业,性格要强,自尊心也强,容不得晚辈的“指教”。婆媳俩为此曾多次“开战”,而丈夫认为听母亲的话就是孝,不是一副“超脱”的样子,就是声援母亲。 如何治理好家庭“内乱”?王慧智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有关教育子女的书刊,多方面思考家教问题,她决定制定家规,用家规推动家庭教育,培养好女儿们。 在花了一番功夫说服全家人后,王慧智借鉴古代“家教”“治家”精华,“结合家庭实际和国家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制定了自家的“家规”,并严格执行。那时是1974年。 “家规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孩子成为合格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家规的核心是要求孩子们孝敬当先,关爱他人,并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其次是要求孩子们自立自强,分担家务劳动,以学习为重,全面发展……”王慧智说。 有了“家规”,王慧智近乎严苛地要求全家人“动真格”地执行:孩子孝敬奶奶的东西,奶奶藏起来事后再分给孩子,不行;该是孩子们的家务活,奶奶“顺手”帮忙做了,不行;复习考试时减少家务劳动,不行……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无论晨昏或闲忙,从不懈怠。 严格执行家规的结果,不仅使家庭矛盾减少了,孩子更是从小就懂得孝敬和互相礼让。一次,王慧智的同事在午饭时突然造访,饭桌上有白面馒头和玉米面饼。刚刚3岁多的小女儿维维见状,夹片馒头放在同事碗里,说:“这片馒头给王姨吃,因为王姨是客人。”又夹一片给妈妈,说:“这片馒头给妈妈吃,因为妈妈有胃病。”紧接着自己夹起一块玉米面饼子,说:“这块大饼子我吃,因为我小。” 至今想起小女儿“这块大饼子我吃,因为我小”,王慧智还热泪盈眶。“从感情上不忍心,但是,对孩子要理智地爱,才有利于养成孝敬父母、关心他人、甘愿奉献的好品质、好习惯,才能养出懂得感恩、有幸福感的人,她们自己也才能终生快乐。”王慧智说。 除了严格执行家规,王慧智还留心观察孩子们的一举一动,将孩子们的不良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一次,王慧智发现大女儿用给家里买土豆的钱买了一根冰棍吃。在对大女儿的“家庭批判会”上,王慧智严厉指出:小时候为家里买东西时,不经长者同意就随便花钱就是贪污家里的钱,这毛病不改,长大了容易贪用公家的钱、占用公家的物,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她的一席话让大女儿哭着承认错误,并保证不再犯。 孝的升华 王慧智的五个女儿都很孝顺。她们婚后小家经济条件相对差一点的,会在买衣服、日用品等方面优先父母。条件好一些的,从吃穿用到买房子,无不贡献。二女儿给王慧智夫妇买了100多平方米的新楼房,装修后,其他女儿共同买来了全套家具,收拾停当后把新房的钥匙交给老两口,说:“爸妈辛苦一辈子了,让您们重新结一次婚,好好享受晚年吧。” “为父母出钱出力,我们姐妹五人从来不需要商量谁出多少之类的事情,也从不计较谁出钱多,谁出钱少,都是量力而行。父亲生病住院急救,有出20万的,有出5万的,相互之间不攀高比低,尽心尽力是共识。平时姐妹之间也特别友爱互助。”大姐秦虹说。“父亲去世,一位教授朋友说,你们的爸爸有你们这五个女儿,他就是不朽的。” 女儿们对公公婆婆也“一视同仁”。这得益于王慧智对家规的修改、补充:女儿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家规又补充了不向夫家要钱要物、自强自立、白手起家,对公婆也要像对自己父母一样去尊敬、孝顺等内容。在家庭中,多奉献、少索取……有了母亲良好的教育,几个女儿结婚时都没有要婆家的彩礼,结婚后对公婆也都很孝敬。 “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孩子在家孝敬父母长辈,到了一定程度,就能升华到对他人的关爱,升华到敬业立身,尽忠祖国。”王慧智说,小女儿留日硕士毕业后在一家日本企业做翻译,常说,“我是中国人,人家从我身上看到的是中国人怎么样”,因此,即使在一些小事上也严格要求自己,热心待人。有一次,她在公司的庆典活动中抽奖抽到了一个电暖器,当即送给了一位生活困难的工人,还“谎称”自己家刚买了一个。三女儿秦岚很小的时候就省下买冰棍的三毛钱送给邻居家的奶奶打酱油,就是因为常听妈妈说,“对有困难的人,要多帮助”。 在王慧智看来,五个女儿在工作后都恪尽职守、钻研奉献、表现突出,成为本行业的能人、对国家有用的人,是最大的孝敬。 “妈妈对我们姊妹几个一直严格要求,小时候会觉得难以理解,但现在回过头来,特别感念妈妈对我们的教育。妈妈在品格、思维方法、学习能力方面的严格要求和培养,对我们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已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学》杂志副主编的秦岚回忆,在高考前,妈妈给她讲什么是提纲挈领,讲古文翻译、讲学习实虚词解释要有全局观,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感情基调,之后再结合上下文语境解词、译出……“妈妈教的这些方法今天我已经活用在中日文学翻译上,仍然很奏效。”秦岚说。 可贵的自省 早在1990年,王慧智就写下了《要做称职的母亲,必须不断地自我完善》一文。事实上,不断地自省和完善贯穿了她做母亲后的人生,也为她赢得了晚辈发自内心的尊敬和喜爱。 一次,已经工作的大女儿说看上了一块素雅的花布,特别适合做桌布,但是却没有买,因为“怕妈妈说”。听到此话,王慧智开始反省,自己对于女儿的教育、管束是否过于严格了?甚至多年前令她颇为自豪地对大女儿的“家庭批判会”,也让她反思自己的父母观、儿童观。在检讨对大女儿教育中不根据其年龄特点、不呵护其自尊心等不良方法后,她调整了对其他女儿的教育,更多注意管大节,不再琐碎地批评,努力做到宽严适度,给个性成长以足够的空间。 即使偶尔的“童言无忌”,也会引起王慧智的注意和认真反思。一次,当时才4岁的外孙女洋洋对她说:“姥姥,我不愿意和你在一起。”吃惊之余,她开始意识到自己对外孙女指导过于细碎,引起了孩子的反感情绪,并限制了她想象力的发挥。反思清楚后,王慧智诚恳地对外孙女做检讨:“姥姥不对,姥姥一定改!” 在隔代人的教育上,王慧智老人也非常用心,80多岁高龄还坚持学习家庭教育有关内容:从品德的养成到习惯、兴趣、学习方法……因此,孩子们从小懂礼貌、知进退、有孝心的小故事,常在亲戚们中间传为美谈。 老人一生爱学习,学不够。她至今仍然每天读书、记笔记,七十多岁开始学习电脑,用网络和亲人视频、查阅资料、浏览国内外重要信息。她说:“科技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如此方便地获得信息的条件,我不能落后于时代啊。” 如今已经留美博士毕业并就职的外孙女,曾非常感慨地说:“我能有今天,和姥姥的教育分不开。感恩姥姥!”王慧智的外孙亮亮对与时俱进的姥姥也非常孝顺。在国外求学的亮亮每次假期回国都会专程看望姥姥姥爷,带给他们“精神的美餐”——手拉手地和姥姥姥爷聊天,打开笔记本电脑看图片,绘声绘色地介绍在国外的见闻,如同带着老人在各国名胜畅游。对于一生热爱学习的王慧智来说,这是外孙送给她的最好礼物。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