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开发“防电墙”技术,并将其写入国际标准,此后两年间出口额增长了35%;华为将下一代网络(NGN)技术写入ITU(国际电信联盟)标准,推动NGN交换设备应用于5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额达130多亿元;闪联标准成为国际标准,使得计算机、电视、投影机等一批标志性闪联终端产品进入规模化生产…… 标准,作为经济社会活动的技术依据、世界的通用语言,在降低贸易成本、促进技术创新、增进沟通互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者,将使企业在全球贸易和产业中具有重要影响力。 “企业不能只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标准的执行者,还应该把自己看成是标准的主体和制修订者,努力让自己的核心专利技术体现在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甚至是国际标准中。”首个中国籍IEC分技术委员会主席、IEC/TC 95(国际电工委员会量度和继电器保护设备技术委员会)原主席李亚萍说,让企业成为标准制修订的主体,既符合国家的相关精神,也符合IEC工作的原则。国家在政策上给了企业参与标准制修订的一个良好空间。在IEC,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标准“全球相关性”精神,这种精神鼓励全球的企业参与到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中来,即使是那些发展中国家的非跨国企业。 标准化成为企业战略 山东昊月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昊月)是山东章丘的一家小微企业,2017年8月,昊月主导制定的《吸收血液用聚丙烯酸钠高吸收性树脂第1部分:测试方法》与《吸收血液用聚丙烯酸钠高吸收性树脂 第2部分:规格》两项国际标准通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专业委员会投票批准后正式公布实施。 “我们和大企业不在一个起跑线上,可以说不做标准没有人知道昊月。”昊月董事长杨志亮坦言。2009年9月,昊月主导制定的《卫生巾高吸收性树脂》国家标准正式实施,传统国外巨头的产品因为对模拟人体血液的标准溶液吸收性能不佳,市场占有率明显下降,昊月2010年一年的利润达到了前5年的利润之和。 尝到标准制定甜头的杨志亮,在面对山东省质监局鼓励其去制定国际标准时却打了退堂鼓,“做标准实在太麻烦了,不停地与各个企业协调、吵架、妥协、退让。”产品市场打开了,忙于赚钱的杨志亮不想再去折腾这件麻烦事儿。 2012年,山东省质监局举办了一次国际标准发展培训班,主办方再次向杨志亮发出了邀请,这一次,杨志亮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原来,当初做国家标准带来的市场“红利”已经消失,想做产品出口的杨志亮发现,因为国际上尚无此技术,也没有相应标准,他的产品根本卖不到国外市场。 5年后,杨志亮和昊月如愿以偿,两项国际标准都做成了,企业的海外订单纷至沓来,产品出口到日本、墨西哥、韩国、印度等多个国家。 昊月的经历在中小企业中非常具有代表性,对于标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实施,最终视其为战略,昊月的成功充分证明了标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战略性。 “国力之争主要是市场之争,市场之争主要是企业之争,企业之争主要是技术之争,技术之争最终归结于标准之争。”ISO首位中国籍主席张晓刚向企业建议:“要把标准化战略纳入企业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提升企业自身和整个行业的经济效益。”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