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我国毛绒质检制度改革的点滴记录,一幅通过毛绒质检制度改革服务毛绒产业供给侧结构调整,从而提升毛绒纤维质量、增加牧民收益的画面已经清晰可见。在经过3年的内蒙古改革试点之后,我国的毛绒质检制度改革已经初见成效。 我国是毛绒生产大国,绵羊毛、山羊绒年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位。但中国纤维检验局(以下简称中纤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与国外羊毛产业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羊毛产业供给侧仍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首先是羊毛供给处于中低端层次。细羊毛、半细羊毛、改良毛和土种毛各占1/3,而高端的超细羊毛则需要从澳大利亚进口,不能满足高级精纺原料需求;其次,羊毛的生产方式非常落后。大部分地区仍以家庭饲养为主,饲养分散、规模小,难以实现标准化分群饲养,源头质量不易控制。而且相关的流通服务不发达,缺少专业化剪毛、分级、仓储及代理销售服务,分级简单粗放,以感官经验判定为主,内在品质考虑不足,不严格按照羊毛特性组批销售,造成事实上的混等混级交售,羊毛品质离散偏大;再次,市场化流通交易体系不健全,仓储服务网点设施少,凭经验判定质量,缺少建立在客观检验基础上公开、透明、公平的交易结价制度,不能让牧民充分分享优质红利,实现真正意义的优质优价。 为了优化产品结构,抓好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2014年原质检总局联合发改委、原农业部、供销总社做出改革毛绒纤维质量检验制度的决定,联合印发《关于改革毛绒纤维质量检验制度
促进毛绒产业发展的意见》,指出力争2020年之前建立毛绒纤维质量检验新体制,实现毛绒产业制度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正如中纤局有关负责人所说,3年来,在原国家质检总局的领导下,中纤局把提高毛绒质量效益放在突出位置,以增加牧民收入、保障优质毛绒纤维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毛绒纤维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把公证检验和现代物流结合起来,抓住毛绒市场交易这个“牛鼻子”,稳步推进毛绒质检制度改革试点。 3年来,纤检机构通过品种改良、推行标准化分群饲养等手段从源头提高毛绒供给质量。为了实行精细化毛绒质量管理,纤检部门制定了《绵羊毛分级规程》地方标准,培训羊毛分选分级人员,并指导养殖户规范剪毛操作,避免混等混级。据统计,纤检部门在内蒙古推广优质山羊品种4个,建设标准化养殖示范旗1个、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4个,培训分选分级人员400余名,从毛绒生产源头增加了优质毛绒供给,提高了毛绒品质一致性,实现了效益最大化。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