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记者 肖风伟 文/图 在新乡市中心医院做冠心病支架手术3天后,46岁的女患者赵磊撒手人寰,留下了悲痛的亲人及一串串疑问。 从复印的一本病历,赵磊的家属发现了诸多疑点,认为“医院选择了错误的手术方案,在病人出现异常症状后,又采取了错误的解决方式,错失了黄金救治时间,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果”。 河南商报记者采访上述事件后,医院方面称将给予书面回复,但截至记者发稿时,当事医院依然没有反馈调查结果。 做完手术3天后,病人撒手人寰 2019年12月23日早饭前,46岁的赵磊告诉家人胸口有些闷,饭后症状依然没有缓解,在家人陪同下,来到新乡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一检查治疗。 经初步判断为冠心病。12月25日,做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医生说血管堵塞严重,需要立即手术治疗。“术后才知道医院给我嫂子做了支架手术,放入3个支架。”张先生说,27日上午八九点,赵磊忽然告诉家人胸口疼。 “当着我哥的面,主治医生刘大夫给她吃了一粒药丸,吃过之后,嫂子症状缓解了。”张先生说,次日早上8点多,嫂子再次说胸口疼,刘大夫用听诊器听了一下后,称没什么问题,又给吃了两粒药丸。15分钟后,赵磊浑身出虚汗,晕倒了几分钟。 张先生说,随后刘大夫让做了一次心电图,发现情况不好了,随即组织对赵磊进行了抢救。一个多小时后,赵磊抢救无效死亡。 “事故发生后,医院心血管内科一金卫东主任让先将遗体拉走,后面有什么事情再协商。”张先生说,之后,医院也没主动联系家属,他去医院找金主任,对方说医院从人道上,可以赔偿两三万元。 对于这一结果,赵磊的家属表示无法接受。张先生说,赵磊是一名教师,平时身体素质非常好,每天还跳广场舞,以前也不知道有心脏病,一个好端端的人就这样没了,谁也承受不了。 从死者病历上,家属找到多处疑点 支架手术是一个小手术,在这么大的医院做这种小手术,怎么就丢了性命呢? 带着疑问,张先生复印了嫂子赵磊的病历,找了几位省内知名心血管专家简单看了一下,发现了一些端倪: 1、病人46岁,按这个年龄首选不是放支架,因为支架使用期5至8年,应该首选搭桥,而且会诊报告里也提到首选搭桥。 2、从影像上看,支架放的不到位,最终导致栓堵,这时应该用进口强效溶栓药,而不是国产普通溶栓药。 3、患者做完手术后,两次出现胸口疼,等于发出栓堵信号,警示已形成血栓,医生仅仅只是给吃了两次药丸,掩盖了这个症状,错过了救治的黄金时间。 4、患者出现胸口疼,应该立即再做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手术后的变化,但医生仅仅只是做了心电图检查。事实上,除非检测时症状正在发生,否则单纯的心电图查不出栓堵。 “医生简单看了一下,就发现了这么多问题,如果专业机构仔细研看病历,一定会发现更多的问题。”张先生,技术上的事情他不懂,但他从病历上,他也看出一些程序方面的问题。 比如,病历上的涉及会诊的几处时间不一致,且每日收费清单上也没有会诊这项收费,他怀疑没有进行会诊就进行了手术,这个会诊报告是出事后补写的。 此外,在《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知情同意书》里,明确写着“拒绝搭桥,要求介入治疗”,同意手术一栏没有签字。张先生说,放支架还是搭桥,存在哪些风险,医生应该告知并征求患者家属意见,但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这事,更不存在拒绝。 医院在承诺时间内未回复记者 1月6日,河南商报记者和张先生一起,来到新乡市中心医院采访此事。 在新乡市中心医院党委副书记谢玮的安排下,医务处主任吕福鸣接待了记者一行。吕福鸣说,事情发生后,医院也在和死者家属沟通处理此事,并组织了专家就张先生之前提的疑问进行了讨论,建议做医疗事故鉴定分清责任,或走诉讼途径。 吕福鸣拒绝了河南商报记者采访主治医生的要求。他说,针对张先生提出的问题,他无法当场作出回答,让主治大夫来回答也没有意义,医院将组织专家进行讨论,具体结果会在周四(1月9日)下午,以书面形式反馈给河南商报记者。 但是,截至河南商报记者发稿时止,在记者两次催要下,医院方依然没有针对上述问题,给予任何形式的回复。本报将持续关注这一事件处理进展。 原文链接:http://news.hnr.cn/202001/16/84077.html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