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锐 以制度变革的力量导入全新的市场基因,以微观创新的支点激活沉淀的市场量能,以强力纠偏的勇气清除扭曲的市场经络,以扩大开放的胸襟接纳活跃的市场劲旅。回放2018年的金融场景,百姓感到的不仅是改革红利的汨汨暖流,更有遥望未来的美好希翼。 监管体系新阵容 基于优化监管资源配置的目的,同时为了逐步建立符合现代金融特点、统筹协调监管、有力有效的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根据国务院的决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进行职责整合,组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银保监会的成立可以说是2018年中国金融业最大的改革动作。 然而,机构创新仅仅是一种物理形态的变化,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监管实践必须体现出防控与隔离风险的政策效果。为此,在合并之前,原保监会已经联合中国证监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共同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业界统称“资管新规”),按照产品类型统一监管标准,从募集方式和投资性质两个维度对资产管理产品进行分类,分别统一投资范围、杠杆约束、信息披露等要求,同时明确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打破刚性兑付。另外,“资管新规”还提出消除多层嵌套,抑制通道业务。因此,“资管新规”的推出,标志着我国资管行业步入统一监管新时代。 为策应“资管新规”对银行理财产品的要求,银保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以及《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关于规范理财债券基金业务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分别对银行理财的公募产品、短期理财债券基金等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与规定。同时,银保监会与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支持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指导意见》,明令禁止包括险资在内的“另类投资”变身为地方政府新增债务,并要求地方政府推进财政及举债信息公开,尤其不得通过融资平台公司违规新增地方政府债务。 货币调控新工具 尽管美联储的4次升息挤压了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空间,但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为最高圭臬,2018全年央行还是实施了4次定向降准。 在使用传统货币政策手段的同时,央行还频繁运作新的宏观调控工具,综合使用包括PSL(抵押补充贷款)、SLF(常备借贷便利)、MLF(中期借贷便利)以及OMO(公开市场操作)等新的货币政策工具。MLF是央行在2018年操作最多的调控手段,年中开展的5000多亿元1年期MLF操作,创造了有史以来单次最大规模MLF操作,同时全年通过MLF至少投放了中长期流动性约2.8万亿元,远超2017年全年1.76万亿元的总和。以MLF为基础,央行创设了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根据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贷款增长情况,向其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来源。资料显示,TMLF资金可使用三年,操作利率比MLF利率优惠15个基点。 金融产品新迭代 与股市、债市等金融现货市场相比,期货市场在过去一年中的创新亮点格外突出。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挂出中国首个国际原油期货品种两个月后,大连商品期货交易所的铁矿石期货首次对境外交易者敞开大门。与此同时,承担着精炼棕榈油期货的新加坡中国APEX(亚太交易所)也正式开业,中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化步伐在2018年出现跃进式提速。 养老产品也成为了金融市场创新的主角。为满足老年人差异化、多样化养老保障需求,银保监会决定将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也称以房养老保险)扩大到全国范围。同时,备受期待的养老目标基金(FOF)在2018年正式亮相,其中华夏养老目标基金、南方养老目标基金等14家基金产品正式获得证监会发行批文,公募基金助力养老金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建设正式拉开帷幕。 从产品创新内涵看,保险公司和互联网平台推出的“相互保”年度新鲜指数应当最高。其中,在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与支付宝联手推出“相互保”不到一个月后,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又与京东金融合作推出了“京东互保”。与传统的重疾险相比,基于互助模式的“相互保”投保门槛更低,同时让有需求的人更容易获得保障。 科技对金融产品的创新赋能在2018年获得突破性进展。由中国人民银行直接推动创立的粤港澳大湾区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不仅为企业融资提供了官方信用背书支持,而且打开了企业融通资金的新渠道。 压力测试新扩容 在大型商业银行业压力测试已经持续6年的基础上,2018年上半年央行又对前一年资产规模超5000亿元的大中型商业银行再次进行了压力测试。结果显示,银行体系整体抗冲击能力较强,对整体信贷风险恶化有一定的抗冲击能力。 结合多年压力测试的结果,央行完成了对4327家金融机构的首次评级。评级结果分为1~10级,级别越高表示机构的风险越大。结果显示,评级为8~10级的有420家,占比10.58%,主要分布在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以及农村商业银行领域。据此,央行决定未来一到两年将银行业压力测试覆盖到所有中小型银行。 除了银行业压力测试外,为了更好地监测、评估、预警金融风险,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还联合发布《关于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对遍布于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重要性金融机构”以及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认定的其他具有系统重要性、从事金融业务的机构在最低资本、储备资本、逆周期资本、附加资本和杠杆率等方面提出了特别监管要求,同时指出要建立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特别处置机制,并开展可处置性评估。据悉,属于“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金融企业约为50家左右,其中银行业30家,证券与保险业各10家。 债券市场新动向 按照监管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于2018年底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50%,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9.50%,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1.50%;非系统重要性银行2018年底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最低要求分别为7.5%、8.5%和10.5%。为此,在已经推出优先股、可转债、二级资本债等资本补充工具的基础上,央行又推动尽快启动永续债(没有明确到期日)发行的政策指向,代表已经登录中国债券市场5年时间的永续债不久将交由国内银行金融机构正式操盘。 作为居民债市投资的一个新品种,地方债也得以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登台亮相。按照人民银行、财政部、银保监会联合发布的《关于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地方政府债券柜台业务的通知》,中小投资者(尤其是居民、企业等)可以通过商业银行柜台购买地方债做投资。此举意味着,地方债成为继记账式国债、政策性银行债券和国家开发银行债券后又一类可开展银行间债券市场柜台业务的品种。 除微观品种创新外,在宏观层面,中央结算公司与全球金融信息服务商IHSMarkit在上海联合发布“中债iBoxx指数”。该指数聚焦境外投资者高度关注的政府债及政策性银行债券,有望成为国际投资者进入中国债市的可靠基准和有效工具。 援助民企新气场 2018年民营企业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系列难题,在民企股权质押出现大规模平仓风险、债券违约率不断攀升以及亏损与离场企业数量显著增多的严峻形势下,从中央到地方,从财政政策到货币政策,从政府到市场,全方位展开了对民企的集体援助行动。 货币政策方面,将全年3000亿元的再贷款、再贴现“大红包”基本上都抛给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同时,央行还将MLF合格担保品范围从单户授信500万元及以下小微企业贷款扩至1000万元,并且央行还确立了为解决民企融资难所采用的信贷、发债和股权融资“三支箭”政策组合工具,银保监会提出了服务民企贷款的“一二五”目标,即在新增贷款中,大型银行对民企的贷款不低于1/3,中小型银行不低于2/3,争取三年以后,银行业对民企的贷款占新增贷款的比例不低于50%。 财政政策方面,除了对10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免征增值税之外,财政部联合20家机构共同组织发起设立了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三年中可为小微企业累计提供5000亿元左右的担保贷款。除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外,商业性担保力量也开始为民企融资助力赋能。由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设立的“麒麟系列产品”作为首只纾困民企发债的保险资管产品及时落地分期发行,参与认购民营企业债务融资工具。 地方政府层面,北京、上海、广东、四川以及安徽等10多个省份发布了支持与促进民营企业的指导意见或者政策措施,除了设立资金规模不等的民营企业专项发展基金外,各地还专门拿出了几十亿元至上百亿元不等的纾困资金及时解决民企紧急难题。统计结果显示,2018年全年全国地方政府驰援民企的纾困专项基金规模超过1700亿元。 支付监管新棋局 延续近两年对支付市场的纠偏与整顿行动,央行、银保监会和证监会过去一年又从多个角度对机构和非银行支付机构的支付业务展开了更具深度的规范性指导与矫正。一方面,央行创设客户备付金集中缴存制度,规定第三方支付机构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客户备付金必须100%地集中交存到央行指定和监管的账户,同时央行切断了第三方支付机构与银行的直连(即“断直连”),银行不再单独直接为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代扣通道而全部转至网联平台处理;另一方面,央行推出了支付机构分类评级制,将银行卡收单外包服务机构评级分为5类,以方便市场清醒鉴别。 此外,监管层对支付机构开出的罚单数量激增,处罚规模跃升,千万级的大额罚单频现。除了支付宝等极具影响力的支付机构受领罚金外,名不经传的国付宝公司也领到了总额为4447万元的最高罚单。支付机构全年因支付业务违规承担的罚没金额累计超过4亿元。与此同时,央行还注销了33张支付牌照,非银支付机构已从最初的271家缩减到238家。 重锤接连落下的同时,监管层也通过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为支付业务的进一步拓展铺路搭桥。除了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外,央行还建立了中国银联、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农信银行资金清算中心、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上海)公司及网联等5家特许清算机构,形成了以人民银行为核心,特许清算机构为补充,涵盖银行和支付机构,各有分工的清算服务供给格局,结合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银联组织以及网联平台,一个围绕着支付业务而修建的立体高速公路蔚然成型。 市场开放新步伐 2018年是中国金融业实质性迈开对外开放步伐最大的一年。在推出了《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规章的决定》基础上,银保监会发布了外资银行、保险以及证券公司的管理条例,以此为据,银保监会宣布取消中资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允许外国银行在我国境内同时设立分行和子行;将外资保险公司在合资企业的持股比例放宽至51%,且3年后不再设限;另外,中方取消了合资证券公司境内股东至少有一家证券公司的规定,不再对合资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单独设限。 直接方便境外资本投资中国市场的QFII和RQFII更是踩大了开放的“油门”。按照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汇改新政,除废止QFII每月资金汇出不超过上年末境内总资产20%的限制规定外,也取消了QFII、RQFII本金锁定期要求,将现存的QFII投资3个月锁定期、RQFII非开放式基金投资3个月锁定期全部取消,同时允许QFII、RQ FII对其境内投资进行外汇套保,对冲其汇率风险。 在债市方面,中国人民银行时隔5年再度通过香港金管局正式在香港发行200亿元的央票,以有效对冲人民币被动贬值风险。同时,彭博、富时罗素等国际指数机构相继宣布将中国债券市场纳入全球性基准指数的计划,此举代表中国债券市场进一步被国际投资者接纳,并至少给中国债市带来7000亿美元的增量资金,大大增强中国债券市场的流动性活力。 (作者系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