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李红汛通讯员朱艳丹李文哲文图 本报平顶山讯“老苏晾粉条啊!看你这干劲,今年脱贫,明年奔小康啊!”“你们帮我这么多,我再不干就过意不去,得靠双手脱贫致富,小康路上俺决不掉队!”1月7日上午,郏县薛店镇下宫村驻村干部入户回访脱贫户,看到苏顺杰在晾粉条,就聊了起来。 听到苏顺杰这么说,驻村干部脸上露出了笑容。苏顺杰今年49岁,全家4口人,妻子是聋哑人,女儿在上大学,儿子在读高中,全靠苏顺杰一人维持生计。因文化水平低,思想较保守,2016年被纳入贫困户。后在驻村工作队和镇、村干部的帮助下,申请小额贷款5万元,流转20多亩耕地,种植烟叶和红薯,并利用下宫村制作红薯粉条的传统逐步摆脱了贫困,实现了发家致富。 据了解,薛店镇下宫村今年入选了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其手工红薯粉条加工由来已久。下宫村今年种植红薯300多亩,光粉条加工作坊就10多家,能生产优质粉条近千吨。这里生产的粉条口感好,条细匀称,是餐馆、家庭的必备食材,在当地供不应求,是薛店镇传统名吃豆腐菜的主要原料之一。 “我们村有制作红薯粉条的传统,在方圆各村比较有名,基本都是自产自销,没有形成规模和产业。我们正在探索如何将这项传统产业发展壮大,实现粉条加工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带动更多村民靠土地致富,把红薯变成黄灿灿的‘金条条’。”下宫村党支部书记王广顺说。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