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川汇区立足实际,结合创建河南省社区治理实验区工作要求,坚持以党建为引领,致力服务党员群众两个对象,深化开展“三社联动”,构建“阵地、队伍、载体、机制”“四位一体”工作模式,推行“五级治理”网格管理“12345”工作法,努力构筑社区党建工作新品牌,社区治理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居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明显提升。 抓住党建引领这条主线,增强社区党组织凝聚力 以党建工作为引领,通过召开全区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会、观摩交流会、创建社区治理实验区工作推进会的形式,全面加强了社区党建工作。一是阵地建设得到了改善。先后投入1100多万元,高标准打造了高庄、锦华家园等6个社区,对23个社区的活动场所进行了升级改造,设立以党性教育、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业务发展等内容宣传板面,营造了浓厚的党建氛围。二是组织建设得到了加强。开展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下发了《推进基层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严格组织生活会有关问题的通知》等相关文件,逐步实现组织建设更加科学优化、党员队伍更加充满活力、组织生活更加严肃规范、工作保障更加充分有力、档案资料更加健全完备的目标。用好“六家”工作法,排查社区内非公企业302家、社会组织129家,新建“两新”组织党建示范点24个,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236名,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双覆盖、有形有效双覆盖。三是队伍建设得到了提高。结合“两委”换届,选优配强社区“两委”班子,政府购岗补充社区工作力量129人,推选储备社区后备干部163人。利用党校、培训基地、干部远程教育网络等多种形式,重点针对社区“两委”干部业务知识、党务知识、进行培训,举办了新任“两委”班子培训班、党支部书记培训班、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工作培训班等多次培训。完善社区干部的考核奖励机制,制定出台了《川汇区行政村(社区)领导班子及党支部书记考核奖励办法(试行)》,对评选出的“十佳”村(社区)党支部书记,给予2000-5000元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进一步激发了社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服务党员群众两个对象,增强社区党员群众向党力 以高质的党建工作推动社区治理服务水平的提升,以服务党员群众为重点,全面加强了党的执政基础。一是抓牢党员教育管理,打造社区“生力军”。规范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分类建立工作台账,通过“三会一课”活动,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对在职党员从服务技入手,开展岗位技能培训,提升在职党员的专业服务水平。对离退休党员从坚定信念入手,进行“退岗不褪色”教育,组织他们参加社区文体活动和社区志愿服务。对流动党员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定期联系制度,确保组织管理不漏,组织教育不松,使他们融入到社区大家庭来。二是抓紧服务群众能力,密切党群“连心桥”。结合社区治理实验区创建工作,在华耀城安置A区锦华家园社区、临时过渡安置区兴业社区积极探索安置区社区治理服务的经验做法,主要针对村改居后居民的认识、养成教育、居民自治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为进一步做好即将建成的(如贾鲁家园、建设家园等)大型安置区社区治理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联盟新城、锦华家园为试点,通过以点带面、试点先行的做法,引进优质养老机构开展机构养老托老。在锦华家园社区开展政府购买服务,让专业人做专业事,逐步实现社区行政事务和社区服务分离的社区治理服务新模式。三是抓实活动载体形式,不断传递“正能量”。深化开展了民生代办制、在职党员进社区、“三个认领”、“六微”服务、“党员活动日”等活动,162名代办员累计代办民生事项6500多件,行政事业单位党组织认领办结小街小巷硬化、安装路灯、疏通下水道等民生实事256件,“金拐杖”工程帮扶社区80多对空巢老人,受到了群众一致好评,弘扬了社会“正能量”。 深化“三社联动”互融互通,增强社区自治创新力 以提升民生服务水平,满足群众的多元需求,从而真正实现由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走向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转变。 一是共驻共建有形有效。“三区”联动同向发力,社区、园区、校区在共建共享中寻找接合点,统筹55个社区、6个园区、16所校区的党建资源面向公众开放;社区党务工作者进园区、进校区讲党课,开展平安建设、法制宣传等;中原国际商贸城商会党支部、华耀城公司党支部进社区开展认领“微心愿”、关爱留守儿童等主题党日志愿服务活动。二是社区自治绘声绘色。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社区党组织书记任联席会议召集人,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任联席会议成员,每月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小结当月工作,研究部署下月工作,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在基层协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辖区单位先后开展各类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共建活动113次,通过协商议事会集中研究解决物业管理、社区治安等热点、难点问题50多个,区域化社区党建工作成效初现。三是社会组织尽心尽责。结合创建省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培育和扶持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55个社区与89个社会组织“联姻”结对,900多名社工进社区开展活动226场次。区民间文艺团体党支部选聘78名党建工作联络员,联系78支民间文艺队进社区演出127场。 构建“四位一体”工作模式,增强社区服务执行力 积极构建“平台、队伍、载体、机制”四位一体的工作模式,丰富服务内涵,强化服务功能,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一是搭建标准化服务平台、搭建群众化娱乐平台、搭建网格化管理平台“三个平台”,实现社区服务精细化。办事处建立了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社区建立了党员群众服务站,18个有条件的社区设立了党员群众服务大厅;开展网格管理服务,畅通群众诉求,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在整合社区活动资源基础上,建立标准的社区图书室、棋牌室、书报阅览室、健身广场等活动场所,全天候向群众开放。二是组建社区骨干队伍、网格管理队伍、志愿服务队伍“三支队伍”,实现社区服务专业化。选派55名机关党员干部到社区任“第一书记”,帮助指导社区开展工作。注重从基层一线培养发展党员,坚持把社区服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社区党员培养成服务骨干,增强了社区基层党建的活力。将网格内热心公益事业、责任心强的商户代表、物业管理人员、聘为信息员,作为网格“触角”延伸到居民中,形成全覆盖的治理服务格局。广泛开展以党员为骨干的各类志愿服务,引导居民自我服务、相互服务。今年以来,132支志愿服务队帮扶1550个困难家庭,帮助实现就业716人次,形成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志愿服务格局。三是深化机关干部“下基层、转作风、办实事”、 “在职党员进社区”、便民服务活动、“三个载体”,实现社区服务常态化。强化落实委局分包帮扶行政村(社区)制度,66个区直单位与84个行政村(社区)结成帮扶对子,每年为分包村(社区)办成2-3件实事。建立健全了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登记、双重管理、定期例会、意见征集、志愿服务、积分管理、激励奖惩、双向反馈八项制度,让在职党员进社区发挥作用有保证、有作为。全区3747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并参与社区活动的3218名,报到参与率达84%。今年以来,在职党员认领微心愿3700余件。三是健全经费保障、四项基础制度、共驻共建、“三项机制”,实现社区服务长效化。区财政设立基层党建专项资金,每年预算资金150万元,用于开展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创建活动。社区经费由原来的每年2400元提高到30000元;出台《“4+2”工作法实施细则》,全面推广运用“四议两公开”和“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将群众关心的拆迁改造、低保救助等11项重大事项纳入决策范围。今年以来,全区各级调解组织共排查出矛盾纠纷203件,调处化解195件,化解率达96.1%;建立完善居民委员会、辖区单位、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委员会、居民代表参与的社区党建工作协调议事制度,定期研究解决社区建设中的问题,形成机关带促、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区域化大党建工作格局。 推行“五级治理”网格管理,增强社区治理覆盖力 一是优化网格管理服务结构。在以前三级网格管理的基础上,增设“片区—居民小组或楼栋”两个管理层级,合理划分162个片区,519个小组或楼栋,确立了以区级为主导、街道为主体、社区为依托、片区为支撑、楼栋为基础的“五级治理”工作模式,实现社区管理服务的全覆盖、全天候、零距离。二是优化社区区域化党建工作结构。在条件成熟的居民小区建立党支部,楼栋建立党小组,进一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增强服务居民群众意识。三是健全完善“五级治理”工作制度。完善采取民情恳谈、入户走访等形式,深入小区庭院,听取居民意见和建议,小组长或楼栋长每周汇总上报入户调查数、意见收集办理数等。健全分层处理机制,小组长或楼栋长在走访中发现的问题,能立即处理及时处理,不处理不了的逐级报片区、社区协调解决,对社区仍难以处理的事项由街道牵头进行会商,街道能解决的由街道协调解决,街道解决不了的上报相关部门和区创建实验区领导小组研究解决,不能解决的上报市相关部门。截至目前,我区共开展入户调查8300多户,收集问题、意见796条,其中处理733条,正在协调处理63条。(陈建锋 李振中)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