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王珂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中国钱币大辞典》编纂委员会委员、国家司法鉴定人、原《中国钱币大辞典编辑部》副主任于倩老师,珍藏着一件特殊的钱拓作品,颇有一段不寻常。 赏拓:五位大家留墨宝 上周,于倩老师向圈中好友展示了这件作品。四尺整张的大幅宣纸,上半幅集十五枚古钱币拓影,有刀布,有古泉,皆为精品。 抬头题“钱拓”二字,落款“千家驹”;左侧通天地,三行笔直的行楷小字,略述题字前后因由,落款“王贵忱”; 右侧下方,“名钱珍影”四字篆书,下方小楷详叙:“于倩同志擅拓古钱,此帧墨色润真,足可传古币之精神,因题数字以致钦佩。”落款郭若愚; 中间分别有唐石父题字:“历代钱制略聚于斯”,“七三叟马定祥”题字:“戊辰秋节游郑,承于倩同好先生出示所藏刀布古泉凡十五品,俱真而精,欣而题之。” 五位题字均钤有私印。印章皆精。这样一幅钱拓作品,五人分别留下墨宝,布局随意而不随便,浑然天成,而又极具完整性。五人墨宝后来居上,以其书法功力、措辞得当、形制完整,丝毫不逊甚至盖过了古泉拓影的观赏性与审美价值,并且文字与拓影浑然一体,毫不违和地成为一幅完整而完美的艺术品。 回放:因缘际会成就钱拓 这样一件集纳五位大家点评拓影的墨宝,是因《中国钱币大辞典》编撰工作而成全。“说起来,是三十年前的旧事了,当时情景,几位前辈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于倩回忆起当时情景,不胜感慨。 五位题字者中,千家驹,著名经济学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即任中国人民银行顾问;郭若愚,文物考古、金石篆刻俱通;马定祥,著名钱币学家,中国钱币学社创始人之一;唐石父,著名钱币学家;王贵忱,著名古文献版本学家、古钱币学家、金石学家、历史学家及书法家,通才式学者。五位不仅均是响当当的钱币界学者,而且文物鉴定、金石考据、书画学养,多有通识,足堪大家。 1988年9月26日,30年前,中国钱币大辞典编委会在郑州开会,五位前辈同聚郑州。时兼任编辑部联络工作的于倩尚是小年轻,工作之余,对钱币的喜好与收藏却已经年。逢诸位钱币大家耳提面命,机会难得,于是忽发奇想,将自己珍藏的古钱拓影一张,欲求几位大家题拓。 于倩记得分明,第一个找到的是王贵忱老先生,先生二话不说,略一沉吟,提笔就一气呵成。字字规整,直通天地,行文笔直,极见功夫。 于倩一一拜访诸位,均得到满足,“大家都为人谦和,尤其见到后生好学,都愿意鼓励”。 最后找到千家驹先生,时间已晚,秘书拦道:“先生已经洗了笔墨,不写了!”于倩不甘心:“不写就不写,请千老看看。”千家驹先生抬眼一看不打紧,这几位人物都题了,“这得写!”遂拾掇笔墨,搭眼一瞅,纸上已无空当,抬头还有一处不大的空白,“我就题这里!”遂题“钱拓”二字,署上大名,钤上印章。题字最少,却为整幅作品点了题。圆满。 事后回忆起来,谁先谁后,题什么内容,题的位置,整个过程全无规划,然而五位先生拾笔即来,书体有别,不拘一格,看似无布局,却又自然妥帖,在内容与形制上各具风采而又统一成为一幅完整的作品。足可窥学养深厚的旧式文人,相互唱和之妙。 机缘:我与《钱币大辞典》三十年 钱拓中留墨的5位前辈,其中4位已作古,尚健在的王贵忱老先生也已年逾九旬。“此拓是万难再得了!”自30年前因此机缘偶得的佳作,于倩珍藏至今,当时的毛头小伙,已至耳顺之年,不由感慨唏嘘,思绪万千。 《中国钱币大辞典》是1985年10月由中国钱币学会第二届年会确定并委托河南省钱币学会牵头组织编纂的全国钱币学重点项目,是一部大型百科全书式的工具书。全书出齐后约28本。截至目前已出版19本。尚有5卷8本待出版。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将其纳入《中国古籍整理出版“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重点出版书目。自1986年开编迄今,历时逾30年。 自编委会成立之时,时在河南省人民银行任职的于倩便加入编辑工作,亲历整个编撰过程。这样一部前无古人的皇皇巨著,是对中国历史钱币一次较全面的普查和整理,对研究中国钱币,奠定中国钱币学学科基础有重要作用。许多工作是开启性的。资料的发掘、寻访、整理,但凡有一点线索,便动辄长驱千里,见到实物,拍照、拓片、详细记录。经过这样淘沙沥金、事无巨细的不懈努力,最终将各年代、各地域的资料串起,形成一条立体的、细节丰满清晰的中国钱币发展脉络。三十余年间,于倩前后踏访全国三十余省市自治区,到访的博物馆、考古队、钱币学会、私人藏家,数不胜数。许多地方是数度往返。长年累月奔波在路上,从一个线索直奔另一个线索。“多的时候,一年12个月,有8个月都在外头。” 《中国钱币大辞典》全书凡1200多万字,数万幅实物资料图片,国内外500余名作者和收藏家,200多个博物馆、考古队、各省市钱币学会等单位协作参加编纂工作。当真如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编辑人员换了一拨又一拨,每册的编辑名录均有更迭。前辈大家故去,年轻学子离职,而自始至终参与全程的于倩,也从而立小伙进入耳顺之年。时光易老,情意仍在,这幅钱拓墨宝,一纸承载,其所容纳的,岂可尽述。 编撰过程中的种种际遇、人事,与老辈人的交往,譬如向马定祥夫人求教钱币拓片,与梁启超孙女梁又任、李大钊之子、杜月笙儿子杜维善交往种种,以及与稀世珍泉相遇的瞬间,那种大惊喜,如时光中的珠贝,穿越三十载,熠熠生辉,照见来时路。此间种种机缘,作为一个研究者,无异大幸福、大获得。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