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书记,这么冷的天你还来这药地看啊?放心吧,有这一场大雪,咱村这几百亩白芷今年肯定有好收成,贫困群众脱贫有希望了。”1月10日一大早,禹州市古城镇钟楼村党支部书记徐中建刚一出门,就在村旁的白芷地边遇到了察看药材长势的该村第一书记傅留建。 53岁的傅留建是市人社局干部,2016年8月被组织上选派到钟楼村任第一书记。部队转业的他始终保持着优良的军人作风,白天入户走访,晚上整理资料,一个月也难回家一次。去年5月,傅留建患腰椎间盘突出,疼得连路都走不动,仍坚持两天两夜完成了建档立卡任务。 钟楼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户21人,在如何让他们脱贫这件事上,傅留建可没少动脑筋。他在走访中了解到,钟楼村曾是禹白芷等中药材的中心产区,以品质好而名扬全国,2006年就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世纪80年代初,该村家家户户种白芷,每亩地收入四五千元,引来河北安国、安徽亳州等地药商前来抢购,让许多群众成了响当当的“万元户”。 近年来,由于中药材市场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许多人害怕赔钱知难而退了,最少的时候全村仅剩3个种植户。“都知道种药材比种庄稼赚钱,可药材这东西,今年贵、明年贱, 市场难捉摸,一家一户也担不起这个风险,还是种庄稼牢靠些。”贫困户徐付林很无奈地说。 傅留建认为,中药材种植是钟楼村的最大优势,放着这个金饭碗受穷实在可惜。要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还得从这上面做文章。“一家一户风险大,咱就组织大家抱成团,船大抗风浪。”傅留建说。 去年秋季,经过傅留建的宣传、引导,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达成了发展村中药材集体经济的共识,特别是贫困户更是高兴:“种药材本来就是咱们的老本行,咱有技术、会管理,只要村里给咱把握好市场信息,保证能赚钱。” 开会一说流转土地,贫困户田喜周、吴更有、徐付林等积极报名,一天时间就集中了80多户群众100多亩地;缺少资金,傅留建积极争取政府补助资金160.8万元。贫困群众除每年拿租金外,还在种植基地当工人,每天工资40元,仅去年冬季种植白芷那段时间,他们每人就拿到了1000多元工资。 傅留建把这100多亩白芷划片包给7名村干部管理,每人拿出5000元风险抵押金;他还与村里常年做药材生意的徐中寅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保证白芷能卖个好价钱。去年年底,傅留建还帮村里上马了中药饮片加工项目,增强抗风险能力。目前,企业地基已经建好,厂房等正在施工中。 在傅留建的带领下,钟楼村群众打破了多年来一家一户的零散种植模式,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社,禹白芷、血参、白附等中药材种植业又得到了恢复,出现了徐景阳的鑫鑫种植合作社、徐中寅的中药材产供销联合社及徐国卿、徐木虎、韩全喜、魏子安等20多个专业户,今年仅白芷种植面积就有300余亩。 最近,在傅留建的牵头下,该村又与北京一家大公司建立了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合作关系。该公司在钟楼村种植基地安装了两个环境探测器,随时观测土壤、湿度、空气环境等数据,远程参与管理。“有了村集体种植基地和合作社,再加上北京公司的销售保证,今年光村集体这100多亩白芷就能赚几十万元,贫困户脱贫有保障了。”傅留建高兴地说。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