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闻广播记者张海锋,信阳光山蹲点采访邹金津
一根小网线,连起大世界。当电子商务进入贫困山村,信阳光山县的乡村姑娘邹金津开起了网店,她的生活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每天早晨,邹金津都要和父亲和女儿说再见,然后去上课。
四月的光山,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青草、绿叶与泥土掺杂在一起的芬芳。早上6点半,29岁的邹金津告别父母和1岁多的女儿,来到村口,等待去县城的公共汽车。
邹金津:我们这边没有站台什么的,每天都在马路边上等,到县城汽车站那个地方,然后要再转车到我们上课的地方。要转两趟车,所以每天早上都要早起,不然就会赶不上或者迟到。
河南新闻广播前方蹲点记者张海锋,同邹金津一同在电子商务扶贫班上课
邹金津是光山县5784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的一员,她所说的“上课”是光山针对贫困人口推出的“电商扶贫培训班”。邹金津的家在孙铁铺乡郑堂村,从家到县城上课的地点,中间需要转两趟车,单程需要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每天6点钟起床,6点半到村口等车,她坚持了20多天。
邹金津:觉得这个机会也来的挺不容易的。刚开始学的是一些淘宝的东西,比如怎样在淘宝开店、怎样上传宝贝啊,最近我们学的就是政府开发的APP软件里使用的一些细节。
邹金津上课的地点——光山县电子商务扶贫培训班,学员来自不同的乡镇贫困家庭。
10万充绒大军遍布全国,诞生了著名的“光山羽绒现象”。“电商扶贫培训班”就依托羽绒产业,让电商与扶贫联姻,改变着邹金津这个山村姑娘的生活。
授课教师在讲课,一个月的课程结业时,每个学员都要开起自己的网店。
光山县贫困人口第五期电子商务培训班有50多名学员,最小的18岁,最大的45岁。
邹金津:他们比我们晚几天,不是贫困班,他们要交费的,每个人是1000块钱,吃饭路费都不报销。贫困班一个人只交200块钱,还是要退的,另外吃饭和路费都报销。
在邹金津的眼中,家乡物产丰富,田里跑的鸡、河里游的鱼都可以成为她网店里的产品。
上课20多天,邹金津的网店“敖宝宝农家小铺”开张了,店名是根据女儿的名字起的,寄托着她的希望。目前,店铺的宝贝还不多,主要是糍粑、粉条、土鸡蛋等当地的土特产,成交量有限,邹金津对这种从无到有的改变很欣慰。虽然网上小店刚刚开张,已经有了生意。
邹金津:现在我的店铺有9个宝贝,成交的有个三四单吧,金额大概100多块儿钱吧,钱也不是很多。
邹金津在采摘自家老院子旁的槐花,然后打包邮寄给下了单的买家。
春天,一切都是新的,美好的。山清水秀的光山特产多、口味好,亲!包邮哦!邹金津和乡亲们一样,敲击键盘向千里万里外的人介绍家乡的产品,让这些农副产品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邹金津在自家的老院落前,她希望电商能实现她和乡亲们的脱贫致富梦想。
邹金津:有老人说,我们家有鸡蛋啊,到时候你把我们家鸡蛋也挂上去卖吧?我说好啊。说明这个还是比较有成效的。后期还会上一些野菜啊、小米虾啊,反正只要是我们这儿有的,我都会给上上去。我希望有一天我们的这些农产品都能卖到国外去。
记者手记:
电商与扶贫联姻结缘,光山县有2400多贫困群众成了网店店主,这不仅解决了农副产品的销售问题,也让脱贫变得更加简单。
我们关注邹金津的网上农家小铺,是因为在我省其它贫困地区同样有着各具特色的丰富物产,也有着像邹金津一样渴望脱贫的乡亲。行走在脱贫致富路上的邹金津带给我们启示,光山的“电商+扶贫”模式可以借鉴。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