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振麦草画
历经两千多年岁月腐蚀,仍能造型逼真色泽鲜明向世人展示傲人风采的,恐怕除了麦草画,别无他物。作为河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的麦草画在罗店乡明振麦草画厂里重获了新生,不仅创造性的将麦草画与国画、版画等融合,还做出了麦草画工艺瓶、用麦草画写毛笔字等创新。
小麦历来被人们视为神圣之物,无论是古人祭祀天地,还是国微图案的选定,都赋于了小麦极高的地位,它象征丰收和财富。而起源于民间的麦草画(又名麦秆画、麦秸画),则赋予了麦草以更强的艺术生命力。
麦秸画是我国古文化艺术的一块瑰宝,它和剪纸、布贴一样是一种剪贴艺术。麦草画源于隋唐时期,宋代达到鼎盛,曾是宫廷御用的工艺品。由于后世逐渐沉寂,在历史文物文献中一直难觅其踪迹。直至上世纪60年代秦怀王墓发掘,麦草画才得以重见天日,惊艳世人。从发掘出来的麦草画原作可以看出,虽经两千多年岁月腐蚀,但画作造型逼真,色泽鲜明,仍不失其古朴典本色,令人叹为观止。
在河南汝南县的罗店乡,麦草画这一古老工艺焕发出了新的生机。罗店乡是远近闻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出自农家之手的麦草画,是在该县王桥农民画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这里的农民画源于明清,已有300余年历史,绘画、书法、剪纸、泥塑等民间工艺十分普及。
解由仁生于1641年,少读私塾,喜爱绘画、碑刻,经常出入庙宇殿堂,对壁画、庙画颇有研究。他创作的农民画主要以民间故事和传说、民间风俗和农村的生活为题材。后来,解、李、薛三家结亲,解元庆、李鸿运、薛国友跟随解由仁的儿子解东望学习民间绘画,以解氏为代表的农民画在当地逐渐发展起来并世代相传,这就是王桥农民画的前身。
在上世纪70年代,罗店乡(当时称为王桥公社)就已成立了“王桥农民画院”,涌现出农民画家400多人;1993年,又创办了全国首家农民画院——河南王桥农民画院。正是这一批批的农民艺术家,利用业余时间,运用自己的耐心和创造力,将纤细的麦秆进行割、漂、刮、碾、烫、熏等多道工序,终使麦草画这一古老的工艺精粹获得了新生。 罗店麦草画也因独特的艺术价值,被文化部正式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一绝”,与汴绣、苏绣媲美。2006年,汝南农民画入选为河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