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河南郑州一家眼科医院里,39岁的张华通过角膜移植手术睁开了眼睛。睁开眼睛的一刹那,她欣喜地看见了一个光明的世界。3天前,河南新郑17岁少年朱新蕴也重新见到了光明——而捐献眼角膜让他们重见光明的许帅已经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许帅,河南安阳市救助管理站原站长。9月1日凌晨,因胃癌晚期医治无效不幸去世,年仅37岁。辞世之前,知道自己时日无多的许帅立下遗嘱,把自己的躯体捐献给医疗事业。直到最后,许帅都尽己所有帮助他人,实现了自己“把救助工作作为毕生事业”的诺言。
作为直接和社会最底层打交道的基层救助管理站负责人,许帅生前常说:“救助工作是良心活儿,只有具备愿意帮助人的爱心,才能干好救助工作。”
主动作为送人文关爱
2008年,已经在安阳市民政局机关工作6年的许帅突然要求到救助站工作。面对疑问,许帅说,我曾经在四川地震灾区做过救援,在那里,我亲身感受到了救助别人的意义。“帮助别人是他最大的快乐。”许帅的“发小”冯琳这样评价他。
救助别人,先要知道如何“救助”。救助站救助管理科科长傅有安说,为了提高救助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和素质,许帅除了自己坚持学习外,还带领大家认真学习、研究政策。他采取多种方法支持、鼓励全站职工考取社会工作师、心理咨询师认证,他本人也于2013年8月通过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认证,在全站形成一股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短短两年内,全站有20%的工作人员通过了社会工作师和心理咨询师的考试。
为了让流浪乞讨人员享受到人性化、亲情化服务,许帅对全站进行功能布局,建立了活动室、电脑室等19个功能室,还专门辟出一间母婴室。救助站各项设施安全运行,整体环境干净整洁。同时,他还带领大家积极开展“夏日送清凉”“冬季温情大救助”“流浪儿童返校园”“双节温情大救助”等专项活动,体现出人文关怀,让受助人员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医救结合送受助人回家
“许帅对救助工作的最大贡献是敢于创新,突破旧有模式,创立了‘医救结合’的全新救助模式。”长期与许帅合作的安阳市按摩医院院长吴青山介绍说,当时的安阳救助站和全国绝大多数救助站一样,受人员、设施等因素制约,曾将滞留的智障类特殊救助对象交由站外的代养机构进行照料。2014年,许帅提出了“医救结合”的救助工作设想,尝试引入专业服务机构,在救助站内照料、护理这部分救助对象。
这一年,安阳市按摩医院与安阳市救助管理站合作,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在全国率先设立了医疗安置区,对受助人员分级护理,精准救助,让他们不仅生活有了保障,还能得到基本医疗、康复训练等服务。自医疗安置区设立以来,安阳市救助管理站收治智障、癫痫等流浪乞讨临时安置人员200余人,其中有138人病情得到缓解和好转,有128人被顺利护送回家。
为了能最大限度地为救助人员找到家,许帅还开河南省之先河,与公安部门对接,为受助人员采集DNA血样,输入到公安部门“走失人口库和人口信息管理系统”进行DNA血样比对,为受助人员寻找亲人。近两年来,安阳市救助站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5817人次,并对滞站的114名受助人员全部进行了DNA血样采集,寻亲信息全部推送到了全国救助寻亲网。迄今为止,安阳市救助站通过这个技术手段已经帮助14名流浪乞讨人员找到了家。
短评
忠诚履职 敬业奉献
“救助工作是良心活儿。”对许帅这句话,在采访过程中,很多人都有同感。被救助人员,都是流浪乞讨、传染病患者和智障人员,对他们的付出,意味着单纯的奉献,不可能有回报。
这样的工作,如果没有对事业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是很难做好的。作为救助站站长,许帅的目标是让所有人都能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回归自己的生活。许帅,正可谓是一位“孺子牛”。
在罹患癌症进入生命倒计时的时候,许帅与时间赛跑,用生命的“余额”救助他人。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他又决定捐献自己的眼角膜和遗体,作为救助他人的最后一站,堪为人间大爱。
许帅的家人、同事、好友含泪向记者讲述他生前的故事,故事主题只有一个:忠诚履职,敬业奉献。这简单的八个字,大家总有说不完的故事。许帅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生命正在以另一种形式延续。他的“温情救助大爱无疆”永远伴随着我们,他的精神也将在救助事业中发扬光大,继续传承下去。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