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10余斤绣线,翻看绣图14本,信阳59岁的涂寿芝女士耗时4年半,终于完成了一幅重达10公斤、长达22米、宽70厘米的十字绣《清明上河图》。
钟情十字绣
昨日,记者来到位于青龙街涂寿芝女士的住处,她和丈夫一同将完成的绣品从卧室里抱出来,一幅长22米,宽70厘米的长卷缓缓展开,绿树、亭台楼阁、街市、行人等活灵活现,宛如一副生动的画卷,令人叹为观止。在整幅绣品中颜色均匀,平整光洁,没有错针、漏针的情况,从远处看犹如笔画而成。记者仔细观察,挑水的、卖菜的、骑马的等人物形象生动活泼、耐人寻味。
涂女士在绣《清明上河图》之前,也绣过3幅长度在2米左右的杜丹图、百鹤图等。正是因为兴趣爱好,涂女士一直想绣一幅更长的作品,就花了4700元在市区的十字绣店铺订购这幅《清明上河图》。“当时我交了一百块钱的定金,店铺老板还不同意呢,说这幅十字绣我要是不要了,这么长的一副她怕卖不出去呢。”
据了解,《清明上河图》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不朽杰作,通过对市井生活的细致描绘,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时期汴京的繁荣景象。可由于全图有800余个人物形象、26座桥梁,如此浩大的工程量让很多十字绣爱好者望而却步。
家人齐支持
“这么长的一副十字绣,当时买回来就感觉有压力了,她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绣完。有时候急的,饭也不想做,衣服也不想洗。我就下班回来,把家务活承包了,让她能够静下心来绣。”涂女士的丈夫吴桥昌说,当时涂寿芝也萌生过放弃的念头,可每当多绣一米,她就开心得不得了,就继续拿着针绣下去了。
“这幅十字绣光绣图书就14本,每一本27页。绣之前,我花了两天时间才把它弄明白。”涂女士说,买回来的这幅《清明上河图》的十字绣是最早的版本,绣布只是一张白布,和现在市场上售卖的印花绣布版不一样。这幅需要绣者通过绣图书才能确定绣针落定的位置,并且涂女士在绣每一种颜色之前都得用记号笔,点在绣布上,以此才能不会出现错针的情况。
“是我老伴和闺女给了我鼓励,让我能够把这幅作品给完成。”涂女士笑着说,她最多一天花上8、9个小时的时间去绣。一坐就是一天,经常绣得腰疼脖子酸、眼睛都是花的,可是第二天还是拿起绣针,继续绣下去。
这幅《清明上河图》不光绣得复杂,在清洗的时候也花费了不少功夫。涂女士夫妻俩人花了5个小时,才把绣品清洗干净。用了两天的时间,才将这幅十字绣晾干。“这是我一生做的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了。”涂女士自豪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