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空如洗的桐柏县城。 刘军 摄 农户正在捕捞龙虾。本报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宋华茹 孟向东 刁良梓 淮河自西向东穿越桐柏县,在月河镇境内,蜿蜒其流,抱城如月,“月河”由是而来。 “月亮之河”引人遐思,月河的夜是怎样的呢? 7月26日凌晨3点多,夜正浓,而月河的不少农民此时已下田。沈庄村的农业小能人刘强头戴照明灯,开上电摩,来到村稻虾混养示范田。 头天傍晚撒到水田的地笼里,小龙虾已经密匝匝钻进去。一亩地平均撒2—3个笼网,收笼、倒虾、分拣,他麻利地从一处水田忙活到另一处。 清晨5点半,太阳升起来,露珠在草尖上闪亮,白鹭翩跹,野鸭游弋。 刘强来到示范田旁月河镇小龙虾产业联合党支部办公室,事先约好的买主来这里收小龙虾。 记者注意到,党支部办公室展示着当地有机种养的农产品,注册商标“清淮浸月”的有机大米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这米虽然产量不高,可一斤能卖到八九元,线上线下都俏销。”一大早也起来忙活的沈庄村党支部书记杨光斌介绍。 “有机种养的农产品安全健康、效益高,这个市场大着呢。”刘强话少主意正。 2017年,月河镇响应县里的号召,从沈庄村干部300亩示范田开始,开启了稻虾混养、有机种养的良性发展模式。至今,全镇小龙虾混养田已达2.1万亩,一地双收,年景最好的时候每亩净收入万余元,不少农户因此发了家。 可“技术咖”刘强只搞了30多亩混养田,没法和动辄100多亩的大户比。看到记者诧异的神色,刘强解释:“顾不过来啊,我忙着试验有机蔬菜种植。” 来到刘强自家坡地,那一畦畦有机豆角、黄瓜、西红柿是他的“宝贝”。“去年,我参加了县里农业技术免费培训,加入了‘新型职业农民’微信群,经常和100多个伙计交流。”一向表情寡淡的刘强说起新型农民,挑高了眉梢,眼里有光。 虽然手里不富裕,可过去的一年,刘强参加培训、外出参观花了两万多元,这钱他觉得“省不了”。“我去濮阳参观,人家的有机种植一条龙服务、电脑监控病虫害,俺这儿才刚开始,咬着牙也得弄出个名堂来。” 刘强“痴心”有机种养,徐寨村的黄宏云亦为同道中人。 月河镇西,笔架山,漫山葱翠。盘山公路一圈圈绕上去,山腰一层层茶树绿油油簇拥在一起。2007年,做生意有所积蓄的黄宏云“豪气”地包了一万多亩山地。“山里有灵气,山里都是宝,我就想把俺家乡的山整饬好。” “豪言”说出去,见效却真难。要修路、要还贷、要发工资,可山货变成钱那得一年年磨。2016年开销最大、最难的时候,黄宏云给自己打气:“最不济,把树砍了当柴火卖,也赔不了。” “县里支持俺,申请一个有机认证给补贴1.5万元,从2016年开始,我们先后有猕猴桃、茶叶、桔梗等9个农产品拿到了有机认证,占全县的三分之一。有机产品价钱好,不愁卖!” 从菌果到中药材,再到2019年3000亩有机茶叶爆火,荒山渐渐变“金山”。 刚刚缓口气的黄宏云看准革命老区振兴机遇,和北京一家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以2670亩山地作价1.26亿元,吸引对方出资51%,共同推进笔架山文旅产业开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俺想把笔架山沿线的红色资源和生态资源结合起来,让红色文化持续传承,让老百姓发文旅财。”黄宏云说。 平实又豪迈,月河老乡令人刮目。 镇党委书记徐庆山为乡亲们的劲头倍感自豪:“不少农民学习新事物能力强,他们明白不能再走来钱快、毁生态的老路子,而是朝着健康、高附加值的方向,认准路埋头干。月河绿色发展的探索开了个好头,刘强、黄宏云们都是此间的‘新鲜人’,相信我们的未来大有希望!” “月”之河畔,农民的生活“流淌”出绚丽的“调调”。 老区名片 桐柏县月河镇,地处豫鄂两省交界处。1930年5月6日,中共南阳中心县委发动桐柏农民武装起义,起义队伍在月河杨家祠堂整编为红军九军二十五师第一大队,分三路杀出桐柏山,把革命的火种撒向四面八方。近年来,月河镇党委政府按照“远抓茶、近抓艾、龙虾养殖致富快”的发展思路,大力推广绿色有机种养,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万多元。 记者手记 大山曾让老区发展滞后,而大山内在的红色基因又让老乡们自有一股闯劲、韧劲,在机遇叩门时迎头追赶。 面对疫情对小龙虾销售的影响,面对探索路上资金、技术、市场等难关,老乡们淡定执着的背后,有党委政府作坚强后盾。 记者了解到,南阳市创新实施“全域党建”,打破条块、隶属、区域、层级等局限,围绕产业、项目、重点工作建立联合党组织,实现工作共谋、资源共享、难题共解。比如,由党支部出面,常年邀请各级专家及时解决小龙虾养殖难题,或者在农户购虾苗卖龙虾时帮忙寻找渠道,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