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人惊诧于今年中国经济良好开局的同时,另一些人则看到了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确定性因素——发展潜力。从供给端看,科技创新正在酝酿磅礴之力。今年以来,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动能快速成长。从消费端看,“三驾马车”中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增强。从空间布局上看,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有效实施和区域协调发展深入推进,进一步释放发展潜力。 创新为要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逐年攀升。2015~2017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分别为123.5、156.7、210.1,分别比上年增长23.5%、26.9%和34.1%。指数逐年攀升,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加速发展壮大,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支撑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的背后,是科技创新以及接连不断的政策红利。 2018年,我国的研发投入仅次于美国,排名全球第二位,研发经费总量高达19657亿元,同比增长11.6%,约占经济总量的2.18%,已超过欧盟的平均水平。 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日前撰文指出,创新不断释放经济发展的活力、动力、潜力,极大增强了我国经济的创新力、竞争力。 从国之重器到民营企业,创新都被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在上海浦东张衡路,有一座直径超过160米的圆形建筑,外形酷似鹦鹉螺,那是上海同步辐射光源。上海光源是中国大陆第一台中能第三代同步辐射装置,性能指标国际领先。高速运行中的电子在转弯时放出超出普通X光上亿倍的同步辐射光,能够照亮普通技术无法洞察到的微观世界。 据了解,上海光源运行开放10年来,每年供光运行约5500小时,极大支持了中国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生物医药等学科的发展。而其所在的张江科学城已经集聚了类似的一大批世界一流的科学设施。这些设施建成投用后,将形成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集聚地。 证券时报记者在江苏采访多家民营企业时发现一个共同点,企业研发投入逐年增多,对研发的重视也为企业发展带来不竭动力。江苏常州的吟飞科技(江苏)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小众乐器,目前产品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值一年3000多万美元,出口业务占总业务的三分之二,在国际市场上,是雅马哈的主要竞争对手。吟飞科技总经理范廷国告诉记者:“吟飞科技做这行30多年了,很重视研发。产品需要更新换代,每年研发投入占总支出的3.5%,今年争取提高到4%。” 近年来,我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增强金融服务实体能力,这些举措为新动能加快成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伴随着持续不断的政策红利,新动能加速形成,将催生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消费当先 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我国也在大力发展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应用。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记者就体验了景区线上购票、刷脸扫码入园、AR导航、语音导览、酒店智能入住等多种新兴消费方式。一部手机就能满足多类需求,大大改善了消费体验。 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2019年“五一”假日期间全国国内旅游接待总人数1.95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增长13.7%;实现旅游收入1176.7亿元,增长16.1%。随着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上预订等业务的迅速展开,在线旅游火速发展。 放大到整体来看消费,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275亿元,同比增长9.8%。结构上,2019年一季度经济数据中,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4751亿元,增长38.7%,新消费模式正在成为百姓的日常,开辟新的消费潜力。今年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5.1%,持续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内需潜力持续旺盛。”张占斌在文章中分析,按世界银行划分标准,我国有4亿多人处于中等收入阶段,随着消费环境的改善和优质供给的跟进,消费需求增长的潜力,特别是居民消费还有很大增长空间。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表示,中国经济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从历史经验看,靠“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也是一种趋势。按照世界银行分类,人均国民收入在3896美元至1205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人均GDP约9900美元,但距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还有很大距离。因此,只要假定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能赶上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就意味着中国扩大消费还有很大空间。因此,从需求看,中国扩大内需的空间很大,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这就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收入和消费之间是互相促进的,关键是如何形成良性循环,这需要适当的政策。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多措并举促进城乡居民增收,增强消费能力;稳定国内有效需求,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顺应消费需求的新变化,多渠道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快破除民间资本进入的堵点。为促进消费升级,今年商务部推出多项举措。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落地,消费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区域协调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13日召开会议,审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这是继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之后,又一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按下“快进键”。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对记者表示,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战略的启动,新的中国区域经济版图逐渐成型,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逐步提速。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认为,长三角一体化中,包括上海在内的G60科创走廊亮点纷呈,未来将在引领科技创新方面起到很大作用。 公开信息显示,全球机器人巨头及国内龙头企业均在长三角地区设有总部基地或研发中心,机器人产能占全国50%以上。G60科创走廊成为先进制造业集群中的领头羊。企业聚集带来了税收的增加和投资积极性的提升。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依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仅松江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税收年均增幅达37%,工业固定资产总投资超过1677亿元。 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两岸三地”的特征,湾区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为支撑点,定位于打造国际科技创新走廊,同样也将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高地。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的第五个年头,北京产业外迁与转移、首架试飞飞机成功降落大兴国际机场、环首都半小时通勤圈覆盖区域逐步扩大等等,都是区域要素流动加快推进的生动写照。五年来,三地的地区生产总值由6.7万亿元增长到8.5万亿元,年均增长6.3%;税收总量由1.7万亿元增长到2.1万亿元,年均增长4.7%。 洪涛认为,发展区域经济,需要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作用,使城市群相互联动,相互促进,“以市带县”促进经济发展。 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5年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圈。陈耀认为,发展都市圈范围幅度小、针对性强,是成为推进城市群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抓手。 区域发展还包括国内外的联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认为,中国当前的区域布局内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来自于推进和优化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区域经济的空间布局,实现内外联动新的区域布局。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取得丰硕成果。商务部数据显示,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技术出口增长显著。进出口方面,前4个月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速高于整体。 随着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深入推进,发展空间将不断拓展,并进一步释放发展潜力,加快培育新的区域增长极。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