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贫瘠的土地上,收获着微薄的希望……”2月21日,当村头广播里传出这首上世纪80年代的流行歌曲时,济源市五龙口镇化村农民杨学厅正大步走在这片曾经贫瘠的沙土地上——在他的努力下,这片沙土地正收获着越来越多的希望。 杨学厅2017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毕业后正值农忙,带着对前途的思量,他暂时回到父亲杨东胜经营的家庭农场帮忙。帮忙的过程中,他发现沙土地虽然保墒保肥能力差,但若经过改良,依然能产出高效益。经过一番考量,他毅然放弃了考研,决心在这片沙土地上闯出一番新天地。 “知识就是力量”在杨学厅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 看到一条条田间道路,杨学厅认为这是对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他结合大学时学的生态循环专业知识,设计了一套田间道路生态循环综合立体式运用体系。记者看到,众多小路被合并为一条大路后,路上是加盖的现代化牛棚,道路下方则是沼气池,旁边是喷灌设备,底下是地埋管道。这样既能提高土地利用率,解决牛羊粪便污染,同时可将沼渣液喷洒到田,还减少了化肥的使用,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可谓一举多得。 指着一台个头不大的机器,杨学厅介绍,收获花生后产生的大量花生秧是很好的饲料,但是使用联合收割机收获后的花生秧会携带不少沙土,无法直接作为饲料就被白白扔掉。杨学厅经过数十次的考察比较后,从众多收割机中选出了这台不起眼的秸秆揉丝机。它能在筛出沙土的同时将秸秆粉碎,更有利于牛羊的喂养。以前白白扔掉的花生秧因此成了农场的一个新的利润点。 走在一望无际绿油油的麦田边,杨学厅说,秋季一旦少雨,刚播的小麦种子就无法出苗,浇水又会导致种子深度下降还是难出苗。若浇水后再种,又会错过最佳播种期。面对这种窘境,他研究出了“作物播前整地三合一”方案,让作物“一播全苗、苗壮、苗旺”。杨学厅说:“去年秋季按照这一方案播种的冬小麦,出苗率和长势均优于其他地块。” 点子越来越多、胆子越来越大的杨学厅,建议父母承包了800亩沁河沙滩地。很多人不理解,因为“沙滩地产量低,种啥啥不中!”“只要学习实践不放松,种啥啥都中!”杨学厅乐观地说,“我下一步的创业规划是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带动周边农民就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产业链延长和农业增效。”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