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习科技创新重要论述 刘曙光 5月15日上午,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提出了促进亚洲文明交流互鉴的四点主张。在第一点是“坚持相互尊重、平等对待”的论述中,习主席谈到了他对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古城、埃及卢克索神庙、新加坡的圣淘沙、泰国曼谷的玉佛寺、希腊雅典卫城遗址等著名古迹遗址的美好印象,表示“中国愿同各国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为更好传承文明提供必要支撑”。 习主席把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放在了深化亚洲文明交流新亮点和着力点的突出位置,再一次反映了他对人类历史规律和亚洲文明特质的深刻洞察力,再一次显示了他对文化遗产保护对民族复兴、文化振兴重要作用的高度重视,以及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经济强国和文化大国的责任担当。 亚洲大陆是文化遗产最为丰富的大陆;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亚洲作为文明之洲最大的特色。人类社会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革命”始于亚洲,在这里诞生了最早的农业;6000多年前两河流域的苏美尔王国,是目前所知人类社会最早的文明形态。两河流域文明和印度河—恒河文明以及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主干的中华文明一起,架构起后来数千年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框架。在漫长的亚洲文明发展历程中,先后诞生了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广袤的亚洲相继发展起海洋文明、沙漠文明、草原文明;除了上述三大古文明体系,还有犹太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奥斯曼文明等在亚洲崛起;处在游牧文明、农耕文明、航海文明中的亚洲人民开通了丝绸之路、茶叶之路、香料之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最辉煌的篇章,留下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海量的文化遗产。它们是亚洲人民乃至全人类精神和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财富,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不幸的是,亚洲文化遗产是当今世界遭受战乱破坏和各种威胁最为严重、最需要开展抢救性保护的遗产。亚洲文化遗产是如此丰富多彩、如此珍贵无比,本应得到精心的呵护、合理的利用。但从2001年3月塔利班武装悍然炸毁世界文化遗产巴米扬大佛开始,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等广大的中亚和西亚地区炮火连天,文化遗产也惨遭劫难:一大批珍贵的古迹被故意损毁,大量文物被盗掘被走私。在尼泊尔和缅甸,强烈的地震给那里的文物建筑造成致命损伤。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亚洲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处在相对低端和薄弱的状态,不少文物古迹和博物馆藏品亟待保护、修复。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柬埔寨推动的拯救吴哥古迹保护行动已经开展了26年,但吴哥古迹本体的抢救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因此,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事实上已经成为亚洲多国文化领域的燃眉之急。习主席的主张,切中了亚洲文明传承发展的时弊。 事实证明,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中国在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已经取得了一批前期成果。 2016年6月22日,习主席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专门接见了正在乌兹别克开展文物保护和联合考古的中国专家,勉励中国文物考古工作者走出国门,为保护人类文化遗产作出更多的贡献,中国参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由此进入到一个新阶段。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参与文化遗产领域的国际治理,成为“国际濒危文化遗产基金”的创始国和投资国。中国和亚洲的许多国家相互举办文物展览;中国的文物工程师不仅活跃在柬埔寨暹粒和柏威夏两地的吴哥古迹群,也活跃在尼泊尔的加德满都、缅甸的蒲甘和乌兹别克斯坦的西瓦古城。中国的考古学者与沙特同行在红海之滨的塞林港完成了两季调查与发掘,人们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由此增加了许多重要的细节。此外,我们与蒙古国、伊朗、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印度和孟加拉等多国的联合考古,也大都取得了积极收获。2012年,中国联合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成功将“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目前正在积极寻求与有关国家联合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这些涵盖了文化遗产保护方方面面的成果说明,中国不仅在队伍、人才、知识、技术、设备方面完全具备了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所需要的条件,也积累起了相对丰富的国外工作的经验和能力。作为举世公认的文明古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联合国“五常”之一的中国,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为保护亚洲文化遗产,为保持亚洲文明特性、促进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作出积极贡献,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中国的独特贡献。 (作者曾任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现为武汉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兼职教授)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