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史晓琪 周晓荷/文 聂冬晗/摄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发展为大众教育,职业教育从“铺摊子、打基础、上规模”到“上质量、上水平、上台阶”。波澜壮阔40年,人民的教育诉求随着时代发展与时俱进。从“上学难”到“上好学”,河南教育始终在奋力书写“让人民满意、让人人出彩”的答卷。
高教质量全面升级 “希望能在师长的带领下学习更多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多元发展。”台湾女孩陈柔卉说。陈柔卉是郑州大学今年首次招收的84名台湾和香港免试生、澳门保送生中的一员,也是郑州大学入选“双一流”高校后的首批新生。我省“龙头”高校对优秀考生的吸引力进一步加大,不仅满足了河南娃在家门口上好大学的心愿,也吸引了港澳台学子以及外国留学生的目光。 航拍下的郑州大学校园。资料图片 “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上榜‘双一流’,办学实力日益增强,是我省高教质量全面提升的体现。”省委高校工委专职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郑邦山说,40年来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可以通过一组组数据来体现:规模方面,1978年全省仅有普通高等学校24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2.73万人,目前,全省普通高校发展到139所,2017年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200.47万人;布局结构方面,1978年之前,我省高校主要集中在郑州、开封、洛阳、新乡等少数几个省辖市,目前全省18个省辖市均布局了高等学校,13个省辖市布局了本科高校,5个没有本科高校的省辖市也采取与本科高校联合设立二级学院的方式开办了本科教育;内涵建设方面,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入选“双一流”,郑州大学进入“部省合建”高校行列,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11所高校进入“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河南大学老照片。资料图片 河南大学校园新貌。资料图片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不仅仅体现在数据上,更反映在学生和家长的笑容里。 今年进入郑大的韩艺林走进心仪的高校,掩饰不住心里的喜悦:“郑大医学院实力很强,我将刻苦读书,将来做一名优秀医生,为人类医学事业作贡献。”10月10日,郑州航院“蓝天书院”迎来首届本科新生。“蓝天书院”除了开设书法现场课、古筝现场课等,还将通过举办各种名家讲座,使学生接受文化传承、艺术审美、经典传播、创新探索等方面的高品质通识教育,促进学生文理渗透、专业互补。 职教“立交桥”越走越宽 “没想到,世界500强主管能来给我们当老师;没想到,只要够优秀,一毕业就能免试到京东就业。”河南省商务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李梓欣口中的“没想到”,让她对未来充满信心。今年,省教育厅引入京东集团与百所职业院校对接,该校京东班配备学校和企业双班主任,引企驻校、共同育人。学校培养无缝对接企业需求,人才链有机衔接产业链,高质量的产教融合为学生成长和产业发展注入“活水”,成为我省职业教育探索人才培养之路的缩影。 河南是人口大省,如何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让更多人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是河南职业教育面临的“核心命题”。 2008年12月,我省启动实施职教攻坚。“一年一个会议、一年一个文件、一年100亿元投入”,一期攻坚“铺摊子、打基础、上规模”,二期攻坚“上质量、上水平、上台阶”,职业教育阔步前行。 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越来越好:全省重点建设了300所省级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和特色院校;职教人才培养的“立交桥”越走越宽:“入校即就业”成为“金蓝领”,还能读本科、研究生、出国留学;职教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越来越显著:“漯河食品”“长垣厨师”等一批职教知名品牌涌现;职教的“造血功能”越来越强: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省财政累计投入10.64亿余元,支持贫困县中职学校发展,助寒门学子梦圆。 近十年,全省职业院校累计培养毕业生754.66万人,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000多万人次;职业院校全国技能大赛成绩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在产教融合、“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等方面创造了许多先进经验。 在职教圈里,一则故事广泛流传:省教育厅副厅长尹洪斌去职业学校考察,问一名学生为什么上职校?学生称“职教免费”,大家笑了,而当这名学生拿出自己在机床上打磨出的零件后,笑声变成赞叹。尹洪斌说,从他认真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大国工匠”的希望。 研究者说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周全德: 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教育奠定中原崛起的深厚基础。纵观河南教育40年,无论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均创造出了非凡成就。 40年来,河南高等教育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可谓一步一个脚印,苦干加巧干,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走出一条科教兴豫、人才强省的金光大道。1978年,河南有普通高校24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2.73万人。目前,河南有普通高校139所,2017年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200.47万人。 40年来,河南职业教育从试点先行到全面开花,规模迅速扩大,结构不断优化,质量大幅提升,呈现出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社会化的良好发展势头,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多技能的复合型现代化建设人才。昔日,河南莘莘学子挤高考“独木桥”。当今,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驱动下,这座“独木桥”已经变成四通八达的人才“立交桥”,让更多的河南青年拥有了人生出彩的机会。职业教育这把打开富民强省之门的“金钥匙”,对于开发人才资源潜力,促进人才的现代化、社会化及个性化发展,以及推动河南阔步实现从人口资源大省向人才资源强省的跨越,其意义和价值非同凡响。 亲历者说 郑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星光: “知识改变命运”永远不会过时
颜色泛黄的准考证,是我最珍贵的物件,它始终让我相信“知识改变命运”。 1977年恢复高考,我兴奋地写下:“激动的心啊,此时在沸腾;欢喜的泪水,滴湿了试卷;看着这张试卷,我看到了党的信任,时代的期望,人民的召唤!”次年2月,我的名字登上了县委门口的“大红榜”,一纸滚烫的通知书改变了人生。 大学里,我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更得到荆三林、景振国、李民等老师的悉心点拨。1986年,我研究生毕业后到郑州大学任教,算来已有32年。 这32年中,我见证着郑州大学由“211”高校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华丽转身;见证了中国古代史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在整合郑大人文社科资源而形成“中原历史文化”学科后,正在向着建设一流学科的目标迈进。我也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怀揣着振兴中华的梦想,勤奋攻读,潜心学术,在时代的潮头奋力拼搏,尽显芳华,成为国之栋梁。沧海桑田,岁月变迁,而“知识改变命运”,永远不会过时。 宇通客车人力资源专员代飞星: 学到真本领就能实现梦想
2006年,我结束中考,文化课分数不高,一心想去当兵,身为教师的父亲帮我报了郑州市国防科技学校。学校是军事化管理,又能学到一技之长。在校期间,课上学理论,车间学技术,暑假期间去企业实习,“产教融合”让我受益匪浅。 学校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了多种渠道。2009年毕业后,不少同学直接就业,我继续进入郑州师范学院学习,拿到大专学历。2010年我进入宇通客车工作,从最初的焊接工,成为现在的人力资源专员,逐渐找到了人生努力的方向。 学到真本领、找到好工作、实现梦想。现在我经常深入校园招聘,更深刻体会到校企合作“无缝衔接”迸发出的活力。母校和宇通合作开办宇通班,为在校生植入企业课程,进一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学生踏实肯干有技术,是名副其实的“金蓝领”,未来大有可为。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