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五千年波澜壮阔的文明史,反复验证了一条铁律,那便是“廉则兴,贪则衰”。
庄重、古朴、厚重的色调,浓重的历史气息、文化特色……10月8日,在河南廉政文化教育馆一层的鉴史问廉主题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包拯、海瑞、于成龙、张伯行等11位古代先贤群雕,及《清廉赋》仿竹简样式的木刻。
探究“廉之源”起,既可以从皋陶首次提出“廉”、春秋时期著名齐相晏婴首次提出“廉政”、战国时著名爱国诗人屈原首次提出“廉洁”进行解读,还可以从文字变化演绎和“汉字中的廉政文化”上得到考证。
“《诗经》中有一首《甘棠》,怀念的是西周初年勤政爱民的官员召公。‘甘棠遗爱’的典故即来源于此。”讲解员通过一系列全息投影技术,让观众进一步了解召公和甘棠的故事。
对于如何遏制腐败和滥用权力,历朝历代在制度建设上做了大量有效的尝试和探索,凸显了我国古代先贤的智慧光辉。
“这块石碑,称为《三院禁约碑》,是清代内乡县为了遏制吃喝风泛滥的官场陋习、减轻百姓负担而立的,不仅详细公布了各项公务接待的标准,而且允许驿站直接禀报县官或都察院究查治罪,加强了民众对官员的监督。”在复制的内乡县衙场景中,其名联名句格外醒目,这块复制的《三院禁约碑》更是引得不少人驻足观看。
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清官廉吏多如繁星。大禹、伊尹、孙叔敖、西门豹……展厅的廉政人物回顾展,展出了河南历史上著名廉吏的故事。
2014年3月18日,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兰考历史上出了一个有名的清官张伯行,为谢绝各方馈赠,专门写了一篇《却赠檄文》。这也可以作为一面镜子。
此刻,在展厅参观的领导干部通过投影一起默读《却赠檄文》,再次接受精神的洗礼……
历史上的书卷记录和口口相传,使一个个廉政故事流传下来。在复制的包龙图倒坐南衙百姓称青天场景旁,包拯的《书端州郡壁斋》和戒廉家训,字字铿锵有力,令人肃然起敬……
“这次布展内容实现了三个创新。”省纪委常委、省监察厅副厅长付静说,一是将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所引用的关于廉政方面的古语典籍作为引线巧妙穿插其中,释义解读;二是将楹联文化、家训文化、官箴文化融入其中,润物无声;三是厘清了廉政思想、制度、人物、故事之间的脉络联系,科学归类,确保整个主题的系统性、连贯性,加大了信息承载量。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