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李鑫通讯员王万玲沈立平 从公元1910年建校到2018年,悠悠百年,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信阳的信阳农林学院一路开拓进取拼搏创新,学校先后获得“省级文明学校”“省级文明单位”“河南省园林单位”“河南省高等学校先进党委”“河南省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如今,时逢改革开放40周年,信阳农林学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升服务能力为核心,不断加快应用型大学的建设步伐,学校以“一基地、二平台、三联盟”为抓手,主动服务乡村振兴,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基地:创新培训模式服务地方需求 “收获很大,这要比把我当成低保户,给我两千块钱都值。”来自固始县从昌家庭农场的负责人方从昌在参加完信阳农林学院农民大学举办的“三个培养”示范培训班后不无感慨地说。10月9日上午,固始县的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党员、村干部等共计55人参加了此次培训。在为期6天的密集型培训中不仅有《温室瓜类、番茄、椒类、茄子栽培技术要点及蔬菜病虫防治新技术》等理论性的专家授课,还采用了实地参观考察的方式,完美演绎了“蔬菜棚里来上课”的新型培训模式。据悉,这是信阳农林学院农民大学2018年第四次举办这样的培训了。 该校高位谋划、统筹推进,结合地方需求,成立信阳农民大学,分区域、分产业打造“田间课堂”。这种“面对面”“零距离”的教学模式,突出专业技术知识培训和现场考察、学习交流相结合,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与此同时,该校还与信阳市委共建成立信阳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开展党员干部培训工作,并成立了信阳旅游研究院、信阳物流学院、信阳家居学院。 二平台: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精准服务乡村经济 基层需要什么,就研发什么,科研紧盯一线生产需求。为了把科研转化成生产力,学校科技人员经常深入生产基地和企业开展茶叶资源调查、品种选育、茶叶加工、病虫害防治等研究;深入自然保护区,开展大别山生物多样性研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水稻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科技人员奔走一线开展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科研项目,拉长了农业产业链条,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增值,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该校选派省、市科技特派员745人次,“三区”人才科技支持计划人员300余名,组建产业服务团队56个,覆盖了豫南地区所有特色农林产业。承担“科普传播工程”项目57项,实施“科普传播工程”,在种植、养殖、林果、蔬菜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向信阳、南阳、周口、漯河等地推广普及种植养殖先进适用技术。 该校充分利用专业特点和区位优势,从生产实践中寻找课题,如“信阳稻虾模式技术集成研究和推广研究”“信阳茶园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等一大批省、市重大科技项目,由于选题准确,实现了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快速转化。 三联盟:组建技术创新联盟服务地方特色产业 信阳农林学院以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为载体,先后牵头组建三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河南省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河南省水库生态渔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河南省食药用真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盟直接服务地方特色产业,促进技术创新成果得到更快捷、更有效的转化。 据悉,在茶叶产业,该校与联盟成员单位进行联合攻关,推进了河南省茶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信阳市制定国家标准“零”突破并获批建设河南省豫南茶树资源综合开发重点实验室。食药用真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下乡进村指导农户栽培银耳、羊肚菌、香菇,受惠农民近1000人,实现效益近1000万元。 河南一流“水军”助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值得浓墨重彩一书的是,信阳河流众多,有大中型水库近1000座,是水资源大市和水产养殖大市。该校在水产养殖方面,提供技术指导、智力支持,直接促进地方经济的迅猛发展。 该校水产学院院长杨东辉告诉记者:“我校围绕‘南湾鱼’品牌建设,优质鱼类种质资源选育、水库生态渔业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等,与联盟成员单位进行联合攻关,直接促进了我省水库生态渔业可持续发展。” 信阳农林学院水产学院积极在信阳周边推广“虾稻共生”模式(小龙虾、水稻生长期间不施化肥农药,生产无公害优质产品),建立稻虾示范基地3个,参与建设国家级稻虾示范基地2个,服务面积10余万亩,仅此一项产值收益就达2亿多元! 初冬时节流光暖,馨风飞送书香满。全校师生正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掀开学校建设发展的新篇章。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