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须虫 近日,杭州一所幼儿园开展了一堂特殊的课程,即组织小朋友到稻田中割水稻。秋雨中,小朋友戴着头套、手套,拿着小镰刀在田里收割水稻,收割水稻的照片和视频也在网上热传。幼儿园魏园长对记者介绍,割水稻是食育课程中的一部分,当天共有65名幼儿园大班小朋友参与收割水稻,小朋友在老师帮助下完成了割一亩水稻的目标。活动结束后,每个小朋友领到了2斤新米,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北京青年报》) 组织幼儿园的小朋友割水稻,尽管只是一种体验,但是无论是形式还是效果都是值得称道的。首先,让关于水稻的知识变得真实客观,知识不再只是概念的东西,到田里收割水稻,完成了“知”向“识”的转变,在城市里不说是孩子,就算是成年人,虽然知道每天吃的大米来自于稻谷,而未接触过水稻甚至未见过水稻的并不是少数,固然这算不得是大问题,却也折射出知识不同的含金量,就形式而言显得生动接地气。 其次,还是孩子的户外活动和一定形式的劳动教育,既让孩子走入了大自然,与田地植物接触,还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加深了对劳动的直观认识,同时,让孩子有了吃苦的体验,体会劳动的艰辛,明白珍惜的含义,使得身心皆受益。这与常见的道理式的灌输相比,显得有效得多,特别是对小孩子来说,亲身的经历留下的体味要深刻得多。 当然,割水稻对于大多数城市孩子来说,或许显得奢侈,因为就近找一块稻田实在很难,去体验的成本也很高昂,因此没有多少“复制”的意义。但是,活动本身所折射出来的教育价值同样值得思考。实践出真知,生活就是一本书,其实正说明了教育不只在教室,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而我们的教育往往都囿于一间小小的教室,而缺少生活的烟火成色,不只是中小学,就算上幼儿园都存在严重的“小学化”趋势,孩子缺少亲近自然、贴近生活的机会,导致教育营养缺失,连很多家长意识到孩子缺乏劳动、怕吃苦,还得利用假期专门带孩子跑到农村去体验。 可以说,割水稻真正的价值是生活式教育更接近教育的本质,以知带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有收获。原理是相通的,对于幼儿园的教育来说,组织小朋友割水稻或许借鉴不了,但是这种把生活中很多场景引入到教学中来,把课堂设在生活之中,却是可以办得到的,而且这种教育方式更符合孩子对事物直观感知的学习特点,更能顺应孩子的好奇心进行教育引导,使得教育丰富多彩,喜闻乐见,促进孩子身心德智的成长。换言之,或许生活式教育同游戏式教育一起,应当成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形式和基本特色,而这正是当前学前教育所欠缺的。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