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原参事 张纲 如何看待质量变革和质量强国?9月4日,国务院原参事、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张纲以《质量强国与质量变革》为题对此进行了剖析。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张纲认为,高质量发展是反映新阶段的本质要求、解决新矛盾的主要途径、实现新目标的关键内核、体现新定位的重要载体,要充分认识到建设质量强国的重要意义。 对于建设质量强国的重要意义,张纲从4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他指出,质量水平与经济效益高度关联,中央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提高供给体系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决策;质量水平与结构优化高度关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质量竞争型产业规模显著扩大的战略目标,创建了基于质量维度的产业结构分析新视角、新方法,展示了通过质量升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引导企业、行业、政府、社会加大质量投入,增强质量竞争力;质量水平与创新发展高度关联,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创新,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更高质量,质量与创新共同作用形成生产力。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并列提出了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我们应坚持创新驱动、质量引领的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质量水平与品牌强度高度关联。“从经济竞争的关联度分析,质量水平与经济效益、结构优化、创新发展、品牌强度高度关联。实际上,质量水平与社会稳定、社会进步同样高度关联。质量既是硬实力,反映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劳动者素质等因素的集成;质量又是软实力,体现诚信建设、法制环境、文化教育等文明程度的发展水平。高质量展示着一个民族追求卓越的精神状态。质量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涵,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整体规划,系统性推进。”张纲认为,质量是新经济的核心要素、是竞争优势的综合体现、是现代化强国的关键内核。 在张纲看来,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张纲指出,中国的质量变革包括5个方面:一是以增强质量竞争力为核心的经济发展理念变革,需加快构建新型质量统计评价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状况的可观测、可分析、可考核,促进质量持续改进和提升。创建质量维度的产业结构分析新方法,促进质量竞争型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优化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体系。二是以追求“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为方向的发展目标变革。围绕“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发展目标的变革,需要加快推进深化宏观质量效益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支撑以质量效益为导向的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推进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产业结构布局,培育一批世界级先进产业集群。优化企业、产业质量效益型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生态环境,如构建优质优价的政府采购机制、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开展第三方质量比较试验和综合评价等。三是以完善质量治理体系为根本的制度变革,完善质量治理体系,需要加快制度、体制、机制的变革。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创建促进供需平衡的质量制度和法律体系。如构建质量分级制度,加快质量促进法立法进程等。根据“三定”方案,市场监管总局承担组织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的重要职能,按照“大市场、大监管、大标准、大质量”的工作定位,创新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秉持更加开放包容的发展理念,以“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创新互联互通互认、共建共享共赢的质量合作机制,促进贸易便利化和沿线国家共同发展。四是以强化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为支撑的建设路径变革,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是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技术基础,也是增强互联互通互认、建设开放型经济的前置条件,需要NQI集成建设的理论研究;对NQI进行全面布局,推进体系建设;开展NQI效能研究,使NQI更充分地融入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中。五是以坚持质量创新为动力的技术与管理变革,质量是永恒的主题,创新是不竭的动力。现在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可以通过系统的质量技术与管理创新,推动国家整体质量水平的提升,增强经济质量竞争优势。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张纲最后指出,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用全球视野,把握发展脉搏,以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质量发展的科学理论、体制机制、法治体系和制度政策等。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