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10月29日专电(记者桂娟)“亡羊补牢”的典故发生在河南省信阳市楚国国都城阳城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日前在这一城址保护区内发掘两座被盗的战国中期楚墓,进一步丰富了对城阳城址布局的认识。
两座楚墓相距10米左右,墓葬形制大体相同,年代同为战国中期。出土遗物也具有相同特征,虽然都被严重盗扰,仍发现陶器、漆木器、玉石器、青铜车马器和兵器等随葬品。
其中一座编号为M17的墓葬,由16层填土夯筑而成,木椁室位于墓圹中部,一棺双椁(内外椁)带头厢。出土陶器以鼎、豆为主,漆木器有镇墓兽、木虎、凤鸟、木梳等,青铜器主要是车軎、车辖等车马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阳城址,始建于春秋早期,战国后期曾作为楚国临时国都。保护区内已发现大小楚墓100多座,此前已发掘9座,其中1957年发掘的1号墓出土我国第一套完整青铜编钟,用其演奏的“东方红”乐曲随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回响太空。
经初步钻探,新发掘的两座楚墓周围还有一定数量的墓葬,该区域应该是一处重要的战国时期楚墓分布区,专家称之为郭楼墓葬区,丰富了对城阳城址布局的认识。
此前,城阳城址中发掘的战国中期楚国贵族墓,都集中在城址西南岗。此次发现的郭楼墓葬区则位于城址东南,紧邻淮河,区内多是不带墓道的中小型墓葬,墓葬形制、尺寸以及出土遗物的数量和精美程度,都逊色于西南岗墓葬,说明郭楼墓葬区墓葬级别明显低于西南岗墓葬。(完)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