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更渴盼精神慰藉
失独老人:“希望天堂的儿子保佑我们不生病”
核心提示
今天是重阳节,关爱老人,又成热点。
“老来难,老来难,少年莫把老人嫌。”杜牧的一首《老来难》,诉尽年老之苦。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如何让老人安度余生,这一道民生考题,摆在所有人面前。在重阳节前夕,本报记者走进一些空巢老人、失独老人和再婚老人家中,倾听他们讲述的个人故事,聆听他们深藏于心的声音。我们希冀,通过他们的故事,更多人能了解老年人的心灵和情感诉求,真正给他们送去更贴心的关怀和慰藉,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明天重阳节,孩子们有没有打电话问候你们?没打啊?没打你们就打过去,理直气壮骂他们一顿:臭小子,连老子都敢忘了!”
老年大学的课堂上,下课前老师的最后一句话,说得大伙哄堂大笑,只有李孟萍脸上的笑容一下子僵了,她低下头去,深吸一下,悄悄抹掉了眼角的泪花。
她没有子女可以打电话,没有子女可以骂。她的独子方力,13年前就已经不在人世。
13年前,年仅20岁的儿子在部队突发疾病去世。待接通知赶到时,抱着冰凉的骨灰盒,丈夫老方只是无声地流泪,她却哭得撕心裂肺。不带商量,不留余地,孩子走了。所有的欢乐、希望和美好,也一并消失了。
“最开始那几年,我晚上根本睡不了觉。整夜都开着电视,我就是不能让脑子静下来,一静下来全是儿子。”李孟萍说,看到丈夫能睡着,就没来由地生气:“我说儿子都没了,你怎么还能睡得着?”
一直到两人陆续退休,才渐渐缓过劲来,但还是不能提及儿子,一提起来李孟萍的眼泪就止不住。随着头上的白发越来越多,夫妻二人除了忍受空巢所带来的孤寂,还会遇到一些非常现实的问题:家里的电灯坏了,煤气瓶没气了,下水道堵住了……生活的小麻烦让他们渐感力不从心。
所幸的是,社区有志愿者,遇到困难还是有人上门帮忙的。
“但这些终究不是办法。像我们现在能自理,退休待遇也可以,有医保有养老金,经济上不用太过担心,我们就是怕以后。”在老方看来,失独家庭的养老将会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撇开感情需求不谈,养老养老,更多是要解决老了以后不能动的问题,如果到那一天,老得不能动了,怎么办?
小区的小花园里,常有老人带着孩子散步,晒太阳,李孟萍常常会盯着这些孩子出神。“以前看到孩子,就觉得很难过。现在没那么难过了,我就想,如果每个孩子都能平平安安地长大,能给父母养老,多好。”
失去子女依靠和天伦之乐的晚年,会是什么样?58岁的李孟萍摇摇头:“没想过,只希望儿子能保佑我们,少生病,不要生拖很久的病。”
空巢老人:“一个人在空荡荡的屋里很不是滋味”
当前许多子女习惯把赡养老年人误读为物质赡养,认为让老人不愁吃穿就是赡养。养老,难道就是钱的问题吗?对许多老人而言,精神的空虚才是他们痛苦的根源。
今年65岁的李大爷是市区一退休老干部,两年前老伴去世,儿子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工作并安家。如今,儿子经常给他汇钱,加上自己的退休金,家里也不缺什么。但因工作繁忙,儿子一年最多能回家看他一次。看到平时别人家热热闹闹,自己只有一个人在空荡荡的屋里,李大爷心里很不是滋味。
“前几天儿子打电话说要带孙子回来看我,我高兴得晚上都睡不着觉。”李大爷告诉记者,“昨天又接到儿子从上海打来的电话,说公司最近忙,又回不来了,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回。”李大爷指着旁边桌子上一大堆零食,有些失望地告诉记者:“这些都是我为孙子准备的零食。我虽然很想孙子和儿子,但儿子真的很忙,我能理解他。”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身体羸弱、行动不便、乏人照料,众多独居家中的“空巢老人”,随时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发生危险和意外。如果社区能够设置服务点,一旦空巢老人出现身体不舒服的情况,由联络人负责陪伴老人去看病,“空巢老人”就有了安全保障。社区还可以举行一些活动弥补空巢老人心理空虚,让老人在活动中来缓解心里的空虚,排解精神上的寂寞。
再婚老人:“这么多年过去,儿子还是不理解我”
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如今,年轻人往往忙于事业和家庭,没有时间陪伴父母,单身老人因为退休后与外界接触慢慢减少,健康状况又不允许到处去,因此更觉孤寂。通过再婚走出孤独与空虚是单身老人的需求,然而现实中,老年人再婚却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步履维艰。
尽管杨老太太现在过得很幸福,然而她与大儿子之间的隔阂始终未能消除。十年前杨老太的丈夫因病去世。因见不得她孤苦一人,杨老太的姐姐和弟弟张罗着给她找个老伴,然而没想到却遭到大儿子的强烈反对。
杨老太有三个子女,其中女儿和二儿子对母亲再婚没什么意见。大儿子已成家并有了孩子,也许是不能接受后爹,或者觉得母亲再嫁丢人,无论如何不同意。就这样一直僵持了近两年时间。在杨老太姐姐和弟弟的再三坚持下,杨老太还是再婚了,她与大儿子之间从此便生出隔阂,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不能消除,这也成了她如今最大的心病。
调查中记者发现,即使自己有再婚的意愿,很多单身老年人因为顾及子女的感受而宁愿放弃。记者从我市大部分婚介所了解到,报名参加相亲的老年人几乎都是儿女替他们去的,自己去的也都是经过儿女同意后才去的。可见,子女的态度是父母能否再婚的关键。子女对老人选择再婚应该多一份宽容、理解和支持,在老人吃饱穿暖之外,让老人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记者感言:安放余生,老人们其实这样想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很多老人心里,他们还是希望在家里养老——即使不能和子女生活在一起,至少可以生活在熟悉的街坊里。
一些子女不明白,明明老人不缺吃不缺穿,也不缺钱,为什么还是埋怨自己不孝顺。事实上,满足吃穿住行只是养老的一个方面,老人们的心理养护更加重要。身为子女,应该多花点时间,关心自家老人的生理和心理情况,尽量不要让老人“被空巢”。
对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老人们有这样一些希望:希望住在家里,常常能看到子女,有人能上门服务;希望养老机构就开在社区里,有专业人员来照料自己生活,提供康复护理;感到孤单时,希望能够有人聊天解闷,得到心理安慰。老人们清楚,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路还很长。③6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