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民杨晓静浇花的水,都是用自行设置的装置(画面左侧)收集的雨水河南商报记者刘远怀/摄 杨晓静家厨房里的堆肥桶 河南商报记者刘远怀文/图 “你是什么垃圾?”面对这一灵魂拷问,你有答案了吗?关于生活垃圾分类的段子,随着上海市开始强制生活垃圾分类,不断霸屏网络。 段子终归是段子,生活垃圾分类作为一个社会热点,关乎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作为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46个城市之一,郑州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也即将到来。 然而对一些郑州市民来说,生活垃圾分类,早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垃圾减量,也成为他们日常的生活习惯。 看到垃圾围城后走上了垃圾分类之路 “郑州市的街边垃圾桶从一个变成两个的时候,我就开始关注垃圾的问题了。”郑州市民董予燕告诉河南商报记者,“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桶设置了两个,却没有人告知如何分类,结果两个桶里的垃圾都差不多,最后也是混着清运。” 看到这种情况,董予燕开始有意识地在家里进行垃圾分类,“我不管你混不混,我就在家分,你混着运输是你的事。” 同时,喜欢到郊区徒步的她,渐渐地发现郊区垃圾围城的景象。“那时郑州市区的生活垃圾处理基本上以填埋为主,郊区一些地方堆满了生活垃圾。冬天树枝上没有树叶,但是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塑料袋,对我触动很大。”董予燕说。 生活中能不能不产生那么多垃圾?这个念头不断萦绕在董予燕的脑海里。正是因为这个念头,她开始了自己十几年来的“零废弃”生活。 为少产生垃圾除生活必需外很少买新衣服 多年来,董予燕无论去哪儿,总是背着一个单肩帆布包,帆布包外侧的小包里,装着许多洗干净后叠得整整齐齐的塑料袋。 她的包里还装着小水杯。“我喝水很少喝瓶装水,也是为了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董予燕就职的公司的窗台上,摆放着不少同事喝过的塑料水水瓶。“很多一次性的东西他们用过以后,我都不让他们扔,收拾干净以后放起来,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用得着。”董予燕说。 从关注生活垃圾分类开始,董予燕渐渐地减少自己衣物的购买量,“衣服很多人买回去以后,没穿过几次就放在那儿,时间长了就扔了。除了浪费,还产生了不必要的生活垃圾。” 2018年春节期间,她开始参加“零购衣”活动,“除了生活必需的衣服,其他的从来不买。” 董予燕还给自己的衣服赋予了“生命周期”。董予燕的旧衣服从来不扔,她家沙发的靠枕里,填满了废弃的旧袜子、旧衣等衣物,“洗干净以后塞进去,比买新的还要舒服。” 厨余垃圾制作成堆肥,用收集来的雨水浇花 “零废弃”生活方式,让董予燕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朋友里,就有杨晓静。 杨晓静和董予燕的结缘,还和一种古老的蠕虫有关,这就是——蚯蚓。2010年,杨晓静作为“绿社区”环保项目的负责人,正带领团队推动“蚯蚓进家”,期待通过蚯蚓的帮助,实现城市家庭中厨余垃圾的源头减量和消解。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杨晓静的生活十分忙碌。出于对环保的热爱,2013年,她辞去了稳定的国企工作,发起成立了郑州市第一家民间环保社团:郑州环境维护协会,从此成为一名全职公益人。 工作中,她积极推进着“零废弃”,生活中,她也同样践行着“零废弃”,坚持生活垃圾减量分类。 杨晓静的家在一栋楼的顶层,楼顶的露台上摆满了她种养的植物,不少植物的盆里都放着西瓜皮,“西瓜皮的含水量比较大,这样倒扣在花盆里很省事儿,夏天很容易就自然降解了。” 而两个硕大的塑料水桶摆放在露台两边,这就是雨水收集装置,她用收集的雨水浇灌植物。 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则来自家庭产生的厨余垃圾。 杨晓静家的厨房里,摆放着一个波卡西堆肥桶,这是一种利用EM菌进行厨余垃圾分解的堆肥桶,每天产生的厨余垃圾,经过简单的碎化处理后放进堆肥桶内。 厨余垃圾在桶内上层保持着固态发酵,分解析出的汁液则会通过镂空的隔层逐渐沉积到桶的底部,通过最下方的排水口就可以盛接出来。“这些汁液是很好的液态肥,经过稀释,可以用来浇花种菜,而厨余垃圾则会在充分发酵腐熟后变成有机肥料。”杨晓静说。 8月7日,虽正值盛暑,但堆肥桶内却毫无异味。杨晓静熟练地将厨余垃圾放进堆肥桶内,随后紧紧盖上密封盖。从堆肥桶里接出来的“液态肥”,也被她盛放在塑料瓶里,充分发酵高倍稀释后用于种植。 环保酵素、循环利用,要扔的垃圾变得非常少 除了堆肥桶,杨晓静家的厨房里没有洗洁精,其替代品是自制的柠檬膏,可以达到驱油效果;刷碗的刷子由丝瓜制成,天然可降解;保鲜膜用的是硅胶套,可以反复套在容器上使用。她每次出门,还会带上一套餐具。 而水龙头旁,是杨晓静的孩子喝过的牛奶盒,也被剪开,用水冲洗干净晾晒,以便回收再利用。“家人都习惯了,小朋友从来不乱扔东西,吃饭时只要盛到碗里的东西,都会吃完。”杨晓静说。 董予燕和杨晓静家的厨房里,都有专门放置一次性塑料袋的区域,她们将塑料袋洗干净晾干进行循环利用。而厨房的另一个共同点是环保酵素。 环保酵素的原料源自厨余垃圾中的鲜垃圾,主要以果皮、蔬菜为主,经过和糖分、水分的混合发酵,成为环保酵素。它不仅可以用作天然清洁剂,还可以疏通下水道,让厨余垃圾变废为宝。 通过堆肥和环保酵素的发酵,两个家庭的厨余垃圾基本不再丢弃。而一些可回收的包装纸盒等垃圾,也被统一归置,达到一定量时进行售卖。“很多垃圾在家里就循环利用了,扔到楼下垃圾桶的垃圾非常少。”董予燕说。 除了养成分类习惯,还需要从源头减少垃圾量 “环保,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我喜欢这样,跟你强制不强制没关系。”谈及郑州市将要施行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董予燕说。她认为,生活垃圾分类最重要的是改变人的生活方式。 “一方面是垃圾分类的习惯要养成,另一方面是垃圾减量的习惯要养成,从源头减下来。产生的垃圾量减下来以后,需要分类投放的垃圾就会很少,后期需要处理的也会很少。”董予燕说。 郑州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环境科学系博士生导师王岩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养蚯蚓和使用堆肥桶都是环保降解厨余垃圾的一种方式,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很成熟了。 “厨余垃圾在生活垃圾里占比较大,分离出来后其他类型的垃圾单独存放就会很干净、很方便。”王岩教授认为,在环境异常脆弱的城市里,生活垃圾的减量化可以先从降低厨余垃圾开始,但这需要每一个公民参与。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