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西瓜上都标有重量和价格,居民想买西瓜,扫码支付即可河南商报记者赵墨波/摄 原来至少需要32个人看摊位,无人售卖模式下,3个人负责运营已经绰绰有余,大大节省人力成本 河南商报记者韩忠林 这几天,在郑州市金水区的一些小区里,开封瓜农设立的西瓜无人销售摊位受到广泛关注。 河南商报记者了解到,目前这样的西瓜无人销售摊位已经增加到32个,分配点也增加到了2个。瓜农们通过这种模式,已经卖出去了8万多斤西瓜。 瓜农们为何要选择这种新的模式?这种模式有何不同之处?河南商报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 西瓜无人售卖摊位想买瓜扫码支付即可 加上6月12日傍晚在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家属院设立的新摊位,开封杏花营镇瓜农高先生和同伴设立的西瓜无人售卖摊位已经增加到了32个。 高先生介绍,每天凌晨4点左右,他和两个同伴就要开始给西瓜“打码”,标注出重量和价格。之后,再把西瓜送往设在小区的摊位。居民想买西瓜,只要扫码支付即可。 对于不少居民来说,西瓜无人售卖摊位,给他们带来了不少便利。在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家属院,居民刘女士说,这两天在网上看到附近小区出现西瓜无人售卖摊位,还特意跑去买了俩,感觉口感还不错。得知自家小区的摊位即将启用,她还是蛮期待的。 小区居民吴女士也表示,只要味道、口感可以,她很乐意尝试这种新的模式。 无人售瓜模式,已经卖出去了8万多斤西瓜 今年4月24日,高先生的第一个西瓜无人销售摊位在位于郑州市城北路城东路口附近的远征都市港湾设立。据他估算,在这四五十天里,通过无人售卖的方式,已经卖出去了8万多斤西瓜。 “与往年人工售卖相比,销量总体差不多,但能节省人力成本。”高先生说,比较好的摊位,每天能卖两三百斤西瓜。 高先生介绍,人力成本的缩减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如果按照传统的人工售卖方式,每个摊位至少需要1个人,32个摊位就至少要32个人。而如今的无人售卖模式,他们3个人负责运营已经绰绰有余。高先生说,他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给各小区及时补货。 30多个小区,他们如何知道哪个小区需要补货?难道要一个一个看吗? 事实并非如此,在补货方式上,高先生和同伴们想了个“数字化”的方法。每个无人售卖摊位,都有独立的二维码,每个摊位的西瓜卖了多少,都可以远程监控到。 高先生称,无人售卖摊位卖的西瓜,全都来自他所在的合作社。以往卖西瓜,很多瓜农都是自己种,自己拉着到城里卖。而如今,他们成立了合作社,有人专门负责种植,有人负责运输,有人负责售卖,各个环节的分工更明确。 西瓜种植面积增加,卖瓜难“逼”出了新模式 高先生的印象里,从记事起,家里就是种西瓜的。刚开始的时候只有两三亩地,因为从小与西瓜结缘,平常在宁波做生意的他,每年夏天都会回老家帮家人卖西瓜。 正因此,高先生早已经习惯了炎炎烈日下四处奔波卖瓜的艰辛,对他来说,寻找新的西瓜销售模式十分迫切。2018年,高先生家的西瓜种植面积扩展到了15亩,平均一亩地8000斤左右的产量,让卖瓜成了很大的难题。 在去无人超市购物的时候,高先生突发奇想,超市可以无人售卖,西瓜为什么不可以呢?从那时起,他就不断地琢磨西瓜无人售卖模式。 但是,2018年的时候,他的想法并没有付诸实践,原因很简单,担心西瓜被人抱走。 今年,高先生家的西瓜地从15亩增加到了30亩,足足比去年翻了一番,而合作社的西瓜种植总面积也增加到了300亩。这意味着更艰巨的卖瓜任务。“如果雇人卖的话,一个人一个月得两三千元的工资,这对我们瓜农是不小的开支。”高先生说,鉴于任务量、成本等多方面的考虑,他一直在琢磨的西瓜无人销售模式势在必行。 无人售瓜摊位选址有讲究,并非所有小区都适合 决定了在今年推行无人售瓜模式后,高先生在春节后就只身来到郑州,联络社区、调研市场、思考模式、整合资源……为瓜季的到来做准备。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他们的无人售瓜摊位已经推广到了金水区的30多个小区。不过按照高先生的想法,今年要把无人售瓜摊位推广到100个小区。 目标已经设定,但这实现起来并不容易。郑州这么多小区,应该将摊位设在哪些小区?高先生介绍,他们的无人售瓜摊位选址,还是有些讲究的,并非所有小区都适合这种模式。比如说一些老旧小区,住的老人比较多,他们很少使用二维码支付,这会直接影响西瓜销量。而各小区的物业,对西瓜无人销售的态度也不尽相同,有的小区是免费向他们开放的,而有的小区则要收取高额的费用。 瓜农们曾担心的西瓜被人抱走等问题,今年是否发生了?高先生称:“不多,我们是卖西瓜的,要是丢的多了,肯定就把点给撤了。” 人力成本的下降,是否意味着西瓜的价格会更低呢? 高先生说,并非如此。因为以往在大街上卖西瓜,很多时候都是“打一枪换一个地儿”,品质上很难保证。而西瓜无人销售摊位的客源相对固定,想长期立足靠的是回头客,这就要求必须在品质上有保证,“我们给无人销售摊位送的西瓜,都需要挑好的。不然出了问题,一传十,十传百,我们就很难在小区立足了。”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