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这里,煤化工产业向上下游延伸、左右链配套,从焦炭直至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的芯片、光伏组件,吸附数十个项目,打造出庞大的产业集群。 在这里,企业生产的硅烷纯度达到99.999999%,一举打破国外垄断;太阳能电池片光电转换效率在22%以上,达到全球光伏行业最高标准。 在这里,面对市场风雨一次次洗礼、行业一次次洗牌,企业主动谋变求转,依靠多元化产品“东方不亮西方亮”实现稳步壮大,混合所有制经济风生水起彰显出旺盛生命力。 …… 在这里,煤化工产业向上下游延伸、左右链配套,从焦炭直至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的芯片、光伏组件,吸附数十个项目,打造出庞大的产业集群。 在这里,企业生产的硅烷纯度达到99.999999%,一举打破国外垄断;太阳能电池片光电转换效率在22%以上,达到全球光伏行业最高标准。 在这里,面对市场风雨一次次洗礼、行业一次次洗牌,企业主动谋变求转,依靠多元化产品“东方不亮西方亮”实现稳步壮大,混合所有制经济风生水起彰显出旺盛生命力。 …… 深度解读襄城工业,几个“度”向我们展示出别样的“风景”—— 产业链条的“长度”:国内最长、最完整的煤化工产业链条,环环相扣,链链生金,实现了资源的深度利用、产业链全面“漂绿” 襄城人从不讳言其工业发展以煤为源、占据煤炭资源先天优势,也从不掩饰他们的骄傲:以煤为基、做足产业,打造了国内煤化工循环产业链条最长、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新型煤化工产业基地。 首山化工,是襄城煤化工产业的龙头也是源头,前身为2003年创建的民营企业卧虎山焦化公司。从成立之初以洗煤、炼焦为主业,到如今拥有30多种产品、年产值超200亿元,首山化工成为我国传统煤化工向电子、光伏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做得最好的循环经济样板企业。 在首山化工,悬挂着一幅循环经济总体规划产业链图,该图清晰展示了该公司包括原料煤入洗、精煤炼焦、矸石制砖、化工产品全回收并深加工、干熄焦发电、煤制氢在内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原料入厂后被“吃干榨净”,全部转化为产品,没有废物和污染排放。 与首山化工相距不远的河南硅烷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利用首山化工煤制氢项目生产的氢气生产高纯度硅烷和电子级多晶硅,年产高纯度硅烷3600吨,是国内唯一一家掌握规模化硅烷生产核心技术的企业。 炭素产业园是襄城县煤基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入驻石墨电极、石墨坩埚等3家企业5个项目,其中许昌天戈硅业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掌握成熟120kg级蓝宝石晶体生产技术并能够量产的企业。据炭素产业园项目工程师杨世文介绍,产业园将在5年之内达到年产值200亿元。 与城南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遥相呼应,城北襄城县产业集聚区内,产业链在延续:平煤隆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4GW项目一期14条生产线已全部投产,项目三期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00亿元,利税20多亿元;天源光伏产业园首批太阳能电池组件已下线,该项目是高纯硅材料产业的进一步延伸,达产后年产能2GW。 一路走来,一路惊喜。从一煤独大、蜷伏于价值链底端,到多元发展、攀升至产业链高端,襄城县煤基化工产业链越拉越长,含金量随之倍增。而这条产业链,将为打造实力襄城、为襄城产业在区域竞争中赢得更大话语权打下坚实基础。 科技创新的“高度”:以创新为驱动力,一项项新技术、一个个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创造全球行业最高标准,带动了产业转型升级 穿好无尘服,通过风淋室,记者历经重重“关卡”,终于走进了平煤隆基高效单晶硅电池片生产车间。4万平方米恒温恒湿的无尘车间内,14条先进生产线严整有序,一片片纤薄的单晶硅片,经过制绒、镀膜、烧结等“精雕细琢”,变成高效太阳能电池片,身价提高近一倍。 “我们的生产线采用行业最新的PERC工艺,生产的电池片优良品率超过97%,光电转换率超过22%,全球仅有3家企业能够做到,是全球光伏行业的最高标准。”平煤隆基技术员李海涛介绍:该项目全部投产后,年产太阳能电池片10亿片,制成光伏组件后年发电48亿千瓦时。“按火力发电煤耗计算,可折合标准煤19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80万吨、二氧化硫4.32万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良好。” 手机扫码下单、支付、取面、配料,不到一分钟,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刀削面就放在了面前。11月6日,在襄城万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款“煮面鲜生”熟面机现场展示了现代食品机械的智能、高效、便捷,堪称“终极版无人面馆”。而另一款“智能鲜面机”,一键启动,8秒出面条——搭乘人工智能的快车,万杰智能科技已经在智能食品机械之路上走在行业前列。据了解,万杰智能已与阿里集团旗下的“河马先生”等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万杰智能科技公司产品展厅里,整整一面墙挂满了各种专利发明证书。目前,万杰智能拥有各项自主知识产权13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近40项,得到了“食品机械加工全国十大知名品牌”“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多个产品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全国第一。“别看我们企业规模不算很大,但每年的科研经费投入不低于主营业务收入的6%,我们还拥有全国行业内唯一一家院士工作站,建立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产品检测检验中心。”企业相关负责人自豪地介绍。 如今,襄城县已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省创新型试点企业4家、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家;拥有省专利导航发展实验区1个、省院士工作站2个、省创新型科技团队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科技,正在成为襄城产业转型发展、提质增效的重要助推力。 引才聚智的“广度”:既瞄准高、精、尖、缺高调引才引智,又鼓励一线工人立足岗位创新,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效用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在襄城县,流传着县领导和首山化工总经理张建五三赴上海,邀请“长江学者”肖文德教授合作的故事。 2012年,急于在化工产业拓展疆域的首山化工总经理张建五,得知上海交通大学肖文德教授研发出了高纯度硅烷技术,立即登门拜访。 何为高纯度硅烷?张建五何以如此积极?从太空飞船到我们手中的智能手机,从绿色光伏发电到新兴智慧城市,硅是电子化工、光电子、微电子产业的重要支撑材料。但直到2014年以前,高纯度硅烷作为硅材料产业的基础,其核心技术一直被国外垄断,也成为我国硅产业链上的空白。 彼时,肖文德教授的高纯度硅烷技术实验室小试刚刚成功,还未进行中试,能否量产,尚未可知,因此对合作有些犹豫。但看准了就要干的张建五一次次对接联系、诚意邀约,并与襄城县委、县政府领导三次登门拜访。这份诚意与行动力打动了肖文德,他最终同意与首山化工共同研发高纯度硅烷。 历经两年时间反复试验,先后投入2亿多元,高纯度硅烷终于走向产业化。2014年9月,河南硅烷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一期年产600吨高纯度硅烷生产线建成,生产的硅烷纯度达到99.999999%,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且生产成本较国际同类产品降低20%以上,成功将襄城化工产业链延伸到了高端新材料领域,河南硅烷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也成为全球第五家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硅烷生产企业。 给平台、送股份、用诚意,不求所在、但求所用,出台“金襄引才百人计划”八个配套办法,襄城县用真金白银、优厚待遇、灵活机制让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中科院院士杨德仁等在内的一批高层次人才,以及上海交大、浙江大学、中国化学赛鼎工程公司等科研机构,相继来襄合作,为襄城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持。 创新推动发展,既需要高层创新人才,也需要在基层涵养“工匠精神”。万杰智能科技于一年四季,分别实施“雨露计划”“彩虹行动”“金桂目标”“红梅礼赞”创新活动,鼓励员工立足岗位进行小革新、小发明、小创造。当“大科技”与“小创意”相结合,襄城县的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应对挑战的“韧度”:面对逆境顺势而为求突破,面对困局有解思维开新局,百折不挠闯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 疾风知劲草。市场、政策、宏观形势、决策管理,种种因素决定着一个企业、一个产业的发展。能否经风历雨而不倒,在于面对挑战时的“韧度”。 居安思危,思而有备,备而无患。2006年,国有企业中国平煤神马集团随着城市发展,一些项目需要外迁或寻求合作伙伴。能否与实力雄厚的平煤集团“联姻”,实现“背靠大树”?时任许昌卧虎山焦化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张建五产生了这样一个大胆想法,主动找门路与平煤神马集团对接。当时卧虎山焦化发展形势正好,襄城县又有优质焦煤资源,经过几番对接、洽谈,2007年1月,由平煤神马集团、卧虎山焦化公司、福建三明钢铁公司合资,组建成立了混合所有制企业首山化工科技公司。国企的管理规范与民企的机制灵活相互融合,国企的实力雄厚与民企的务实肯干优势互补,使企业取得了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11年间,首山化工销售收入增长了52倍,产品由单一的焦炭发展到30多类,累计实现利税27亿元。 如今,以首山化工为龙头,河南开炭新材料、河南硅烷科技、平煤隆基、天源光伏、环己酮等一批混合经济企业(项目)相继崛起,混合所有制企业林立已成为襄城工业一大特色。 “在当年,这种‘联姻’无疑是一种大胆创举。而实践证明,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的深度融合、优势互补,有效放大1+1>2的倍增效应,彰显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强大活力。"襄城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郭俊涛如此评价。 如果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顺势而为,那么近年来襄城工业的迅速发展,某种意义上是得益于市场环境倒逼下的逆势求转。 传统观念一直把焦炭视为焦化行业的“正宗”主导产品,而在2008年,焦炭市场持续低迷,产品价格大幅下跌,煤焦化行业面临巨大困境。在此情势下,首山化工果断抛弃过去“焦而不化”的赢利模式,向焦炭之外的产业链延伸,逆势上马了前景看好的煤制氢、甲醇和二甲醚回收、干熄焦发电等项目,以“迂回”战术实现了企业可持续发展。 因势而为,随机而转,万杰智能科技也实现了成功转型。由小铸造厂起家的万杰智能科技,前几年依靠过硬的质量和品牌,成为军工用品生产基地。本可以靠着“军用大单”安稳发展,但公司董事长王晓杰不安于现状,瞄准人工智能市场,致力于主食机械的智能化打造,并以“只租不售”的方式,推动企业由机械生产向服务业转型,为企业发展打开了一方新天地。 “度”量襄城工业,记者看到的,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格局和气魄,也相信襄城未来的发展之路,会因之走得更快、更稳、更好。
[正文结束] |